“目前,长三角区域20个城市、57家机构的25698张床位跨区域开放;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在南京正式签约;长护险异地结算试点也稳步推行,已发布15家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长护险费用延伸结算试点机构名单……异地养老作为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与发展方向之一,在这几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异地养老在实际应用和操作层面上,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便是老年人在异地旅居的接受程度依然较低,多数老人对于采取异地养老的养老方式意愿不高。”曾浩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与子女养老观念难以改变,也有因为获取养老服务信息的手段不足,对异地养老的概念难以全面认知。

“长护险异地结算仍存在一定困难。”在曾浩看来,虽然目前在长三角范围内的老人享受异地养老服务时,长护险异地结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是长护险异地代办申请与备案手续依旧繁琐、长护险的相关标准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老人的政策享用成本,降低了老人主动选择异地养老的意愿。

“地区间养老服务政策标准越接近,对于推进区域间养老服务一体化和提升一体化水平越有利,更能促进异地养老的发展。”曾浩建议:

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政策标准互认互通机制,针对老年人在异地难以实现养老服务同城待遇的问题,可探索建立长三角养老服务数字管理综合平台,完善老年人电子档案的收集、录入、备案机制,加强医养数字平台的联动,以逐步实现老年人电子档案与电子病历的对接。

对于养老机构与有需求老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曾浩说,相关机构应破除信息壁垒,搭建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比如提供本区域不同地区关于养老机构设施、环境、费用标准、服务项目等具体信息,让有异地机构养老需求的老年人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机构。“养老服务地图”只是一体化工作的起步,还应将信息平台积极辐射传统媒体,“例如利用电视广告、纸质媒体等渠道,宣传发布养老服务信息,重视老年人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与获取门槛,减少老年人资源获取的难度,依托小册子,养老地图等宣传手段鼓励异地养老,展示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成果。”

试验田里期待新突破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离开逸和源时,合唱团的老人们唱起了歌,或许是因为当天的阳光太好,以至于老人们留在我脑海中的每一张脸都闪着光。老人平均年龄82岁的颐养中心,静谧的空气中多了不少活跃的气息,在这里,他们体面、充实地生活着。

就像王虎韵说的,上海老人要迈出异地养老的第一步确实不容易,迈出之后呢?近几年来,医保异地结算的推广,为他们在他乡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他们期待的长护险呢?就如曾浩博士所言,长护险异地结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手续繁琐、标准不同仍是横亘在上海老人“异地养老”前的障碍,且真正享受到“同城待遇”的老人仍在少数。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部工作人员王之荣说,示范区揭牌两年来,执委会对于长护险的跨域申请问题一直十分关注。目前,上海老人异地养老想要享受长护险待遇,按照“待遇跟人走”原则,服务已可从上海的养老机构延伸到长三角连锁养老机构,但仅在青吴嘉三地,长护险各类评定的标准不尽相同,想要出台统一的标准,难度不小。“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在示范区可以率先有所突破。”

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养老服务地图已绘制完成,近期将正式发布,让更多的老人更好了解区域内的养老机构情况,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不论是平台的搭建,还是信息的获取,如果试验田上能开花、结果,广袤的土地便都有了希望。异地养老,长三角有可为,但一定要快点、再快点,因为夕阳无限好……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如何实现长三角“养老自由”,这位专家给出了一套“人财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