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养老”,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以及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如何优化养老产业的供给质量,解决供需矛盾,已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正探索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手段,带动尚处在发展初期的健康养老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夕阳人生”的“朝阳产业”,有机遇更有挑战
当前养老产业占我国GDP总量不足7%,而发达国家占比一般在25%。如果养老产业占比能达到25%,到2050年,这一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万亿元。
目前中国养老的现状是,基本养老有国家“兜底”,高端养老有消费市场,而主要服务于工薪阶层的普惠养老,长期以来是个短板。
而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养老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但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盈利问题和可持续性经营问题困扰行业发展。
对此,中国诚通集团副总裁、中国康养董事长朱跃分析,从企业经营角度看,企业融资难,资产端土地物业等投资成本较大,类地产类金融产品主要服务于高收入人群与无法满足普惠型养老需求等之间存在矛盾。
发力健康养老产业央企优势突出
央企发力健康养老产业,既是责任使然,也是优势所在。
中国诚通从2007年起便开始探索将所接收的改革资产转型发展健康养老。2017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职能作用,中国诚通以100亿元的资本注册成立了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正式将发展健康养老作为履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职责的重点领域,探索多层次普惠型养老产业发展模式。
多年来,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中国诚通,承接了大批低效无效、闲置等改革资产,在常年的改革资产盘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助力解决养老产业面临的土地、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据朱跃介绍,中国健康养老集团作为改革、闲置资产的专业管理、运营平台,通过对接收、管理资产的盘活、统筹、规划、利用,为推动我国健康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立样板、作表率。
截至目前,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已经获批复划转培疗改革机构63家,完成接收37家,12家已转型为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并开业运营。
同时,中央企业在发挥康养产业研究能力,参与国家养老政策及行业标准制定方面也具有优势。
中国健康养老集团2016年根据中财办的委托,完成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课题研究。参与发改委、民政部、卫健委、工信部、老龄协会等重大课题,在前瞻性研究老化预防、防跌倒、老年健康管理等基础前沿学科取得进展。针对改革资产接收转型工作,提出“先接后交”的工作模式,并被写进入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养老服务设施的实施意见》。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局联合承担《中央企业发展养老产业模式研究课题》并通过评审,填补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时,中国健康养老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共同研究北戴河地区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培疗改革有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成果被纳入《地区空间规划》,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南。作为主编单位制定《民用建筑适老化改造性能等级评价标准》,成为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行业有关标准的空白。
既要价廉又要可持续,走出普惠型养老新路
履行社会责任,补足民生短板,建立可持续的普惠养老发展模式,解决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找到可推广的模式,是中央企业探索普惠型养老新路的重要意义所在。
2007年至今,中国诚通积极推进闲置老旧物业转型发展养老,并就商业类、公益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形式的健康养老服务项目进行了有益探索,创新提出了“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企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批优秀典型案例。
比如,全国首个党政机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服务设施“中国康养•盛泉•海署幸福家园”,其前身是海关总署威海教育培训基地,由于多种原因,处于亏损及停业状态。
2020年,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接收该机构,结合资产禀赋及项目所处位置和周边环境,决定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打造成为集“社区养老、教育养老、旅居养老”于一体的“普惠养老综合体”,提供100张普惠养老床位。该项目成为首个撤销脱钩并转型健康养老的培训疗养机构,形成了推动改革机构转型发展、扩大普惠养老有效服务供给规模的双重示范效应。
值得一提的,还有移交中国诚通的武汉楠山康养。该项目是宝武集团改革过程中,为了精干主业加快企业办医疗职能剥离的产物,也是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构建普惠型养老产业的示范性企业。
武汉楠山康养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划转之前,由于养老不是武钢的主业,所以武汉楠山康养得到的支持有限,划转之后,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目前,武汉楠山康养发展已成为武汉市最大的居家养老服务连锁品牌。
如果企业长期亏损,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将不可持续;如果追求高利润,那么服务价格就会提高,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利用盘活全社会适合转型发展养老的闲置资产以及存量土地,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解决了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物业难、物业贵问题。同时,发挥健康养老产业链“链长”作用,牵头联合行业头部企业组建中康养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构建与普惠养老相匹配的投融资模式,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在保证养老服务质量方面,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和国内外数百家优质养老服务运营商进行了接洽遴选,创建了“自建共营”“共建共营”“他建他营”等九宫格合作模式。
在以合作方式推动项目转型发展养老服务设施过程中,中央企业不是简单的物业出租方,而是既为合作方提供赋能服务,又进行监督管控的管理方。
政府出“政策包”企业出“服务包”城企联动保养老
养老产品让老人买得起,企业能可持续发展,政府也给出了政策保障。
早在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共同修订形成了《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修订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对于中央、地方、企业三方的角色有明确划分。国家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和引导城市政府系统规划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城市政府提供土地、规划、融资、财税、医养结合、人才等一揽子的政策支持包,企业按约定提供普惠型养老服务包。
武汉市是入选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的城市,已与中国康养完成签约。
从武汉市与中国康养的合作案例来看,武汉市政府拿出了37项“政策包”,涉及土地、规划和报批建设、财税、医养、消防及其他支持政策等。比如,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根据项目建设规模按每张床位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的同时,武汉将会根据相关文件,按照最高每张床位8000元的标准,再给予合作企业投资兴建的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和相应的运营补贴;投资建设“互联网+居家养老”社区嵌入式、中心辐射式服务网点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
相对应,中国康养拿出了可落地的“服务包”。15年合作期内,将在武汉新增不少于1万张养老床位,其中8000张为普惠型养老服务床位,服务价格不高于本地公办福利养老院。
经过3年的发展,中国康养已经在武汉布局了普惠养老机构30余个,床位2000多张,为老人提供包括全托集中照护、助洁助浴、日托短住、远程看护、助餐等服务。
2019年10月,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又与沈阳市签订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协议。目前已建设完成普惠养老服务机构25个,新增普惠养老床位808张,其中11个机构列入辽宁省试点项目,占试点总数70%,建设质量和规模居沈阳市第一。
朱跃介绍,“入选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对于企业有三重考量:第一,高标准筛选企业;第二,企业自愿,有投资意愿和投资计划;第三,要和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对普惠养老服务内容、价格等进行明确约定。”
目前,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已布局北京、沈阳、武汉、秦皇岛等全国8省11市,规模化打造上百个社区养老服务网点,在营床位达3000多张,在建床位1万多张,是全国入选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项目最多的企业,在整个普惠养老市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养老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关切支持。作为一个空间巨大的消费市场,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中央企业布局健康养老产业,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探索出事业与产业协同,推动普惠型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为构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养的健康老龄化社会服务体系,贡献央企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