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机构养老中的老年公寓日益受到关注。然而,近年来不少养老机构推行的“预付费模式”却频频引发争议。近日,市民陈先生向媒体求助,称其父母离世后,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亲和源集团”)拖欠100多万元会员费迟迟不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亲和源社区

百万会员费约定可转让 入住养老公寓成泡影

为了能让父母安享晚年,陈先生一家早在2014年就开始关注各类养老机构。当时,主打“高品质养老服务”的亲和源老年公寓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位于浦东新区秀沿路2999号的这家公寓,由亲和源集团开发投资,承诺一次性缴纳会员费后即可入住,享受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服务。

2014年10月30日,陈先生与亲和源集团签订了《亲和源会员制(上海)养老社区会员卡(银杏卡A卡)买卖合约书》及《会员入住合同》,并一次性支付了115万多元的会员费。根据合同约定,会员费可在退房退卡时全额退还,但需扣除相应手续费。此外,会员卡还可继承或转让,转让时需支付10%的转让手续费。

然而,现实却并未如预期般美好。尽管机构宣传老人入住后能享受“秘书式”生活照料服务,但陈先生的父母入住后却发现,服务并未达到宣传标准。

老人离世后 退费成难题

2023年1月,陈先生的父母相继身患重疾,母亲不幸离世,父亲病情恶化。陈先生因在国外无法及时赶回,多次联系亲和源工作人员,要求及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并送医,但未能得到及时响应。最终,父亲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肺部严重受损,在ICU抢救一个月后离世。

在处理完父母的后事后,陈先生于2023年4月向亲和源集团提出退房退卡申请。根据合同约定,他将A卡转让给亲和源集团,并支付了10%的转让手续费,最终结算退卡费应为104万余元。然而,尽管工作人员承诺退费会在一个月内到账,但陈先生却遭遇了漫长的维权拉锯战。

退款承诺成空文 维权之路艰难

从2023年6月至今,陈先生多次催促退费,但亲和源集团始终以“经营不善”“周转不灵”等理由拖延。2024年9月,经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亲和源集团承诺从今年1月起,每月分期返还8万多元,直至年底付清。然而,协议生效后,退款依然未到账。

在维权过程中,陈先生发现,老年公寓里还有不少人有着和他相似的遭遇,退费无门。

亲和源集团成失信公司 资金去向成谜

天眼查信息显示,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宜华企业集团成员,主要从事房地产业务。近年来,该公司卷入多起买卖合同纠纷官司,并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失信公司,存在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况。

面对陈先生的质疑,亲和源集团负责处理退卡事宜的黄女士表示,公司目前资金紧张,暂时无法处理众多会员的转让手续。至于陈先生当初交付的115万多元会员费去向,黄女士坦言,老年公寓从成立运行起,公司就会调用会员费作为经营资金,用于各项发展建设。

预付费模式监管缺失 老人权益如何保障?

收取高额会员费或押金的“预付费模式”,是养老机构较为普遍的经营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下的监管缺失,却让不少老年人陷入了维权困境。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赵秋槿律师表示,自2024年12月1日起,《上海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实施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养老机构一次性预收取的养老服务费最多不能超过3个月,押金不得超过床位费的四倍,原则上不收取会员费。同时,对预收费公示、协议管理、退费要求等作出相关规定,确保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范围。

赵秋槿律师建议,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应优先选择专业正规的机构,对高额预付费保持警惕。而正在经历“退费难”的陈先生则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梳理《上海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前采取“预付费模式”的养老机构经营情况,将相关风险化解在前,让养老更安心、更放心。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老人离世后百万会员费难退!上海养老机构预付费模式乱象频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