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从互联网医疗看新“三医联动”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互联网医院:从互联网医疗看新“三医联动”
互联网医院:从互联网医疗看新“三医联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顶层设计开始加快促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让医疗从业者和投资人对于这个行业的未来都有了更多的信心。
但是从2014年互联网医疗风口至今,无论乌镇模式,还是微医模式,亦或是邵逸夫模式,业内都是众说纷纭。5月底,遵循总理足迹在上海华山医院学习,特别是见证了上海浦东精准国际医疗研究院以及星荣医生集团的运营,不禁豁然开朗,由互联网医疗而触发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新“三医联动”(即医生、医院、医药联动新动能机制)理论体系和模型逐步形成,并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舞台上探索前行。
——新“三医联动”概念的产生背景
1. 旧“三医联动”由外及内的自然转变过程。众所周知,旧“三医联动”是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第二阶段的三大任务,即“医疗、医保、医药”的综合改革举措,随着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特别是新组建的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标志着旧“三医联动”完成历史性任务,外部治理从改革探索完成机制性建设,进入十三五阶段性任务。
2. 医养健康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必然结果。长期以来,行业内外对传统医疗服务体系诟病颇多,“看病贵”、“看病难”时时成为社会热点,深化医改成效褒贬不一,对传统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优化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创造性地提出“医养健康”概念,标志着重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快车道”,而新旧动能并存,对旧动能改革优化持续推进,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进行产业延伸融合、构建新型产业价值链,让“医疗大数据赋能”,让“医药+互联网”,让“医生平台的纵横捭阖”……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动能正在快速丰富形成。
3. 医疗健康新技术应用的更新换代成果。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运用、快速迭代,也正在快速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变革,而多种模式的互联网医疗兴起又在逐渐推动传统医疗的破局、立新。因为患者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药品、手术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促使医疗需求是覆盖最初的疾病预防到中期的诊断、医生提供治疗,一直到诊后的用药依从性乃至康复护理的全周期全过程服务。
——新“三医联动”内涵的要素组成
1. “医生集团”。医生集团,又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发端于国外,英文名为“Medical Group”。即由多个医生联合形成的组织。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成立了456家医生集团。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医生创业违背了“让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个基本规律,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专长是有限的。而新“三医联动”的实施,让医生实现线上线下(O2O)互动,实现体制内外互动,实现医疗机构间互动,让多点执业成为正常业态,让医生实现共享,而医生“碎片化”时间和能力得到整合型价值输出,实现医生个体或群体的新动能产出。
2. “互联网医院(平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当前互联网医疗仍然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开展,所以打造互联网全国分级诊疗平台和良性互动的医疗服务与健康产业生态圈势必通过医疗大数据将线下实体医疗机构进行纵横连接、互联互通,让医疗大数据流动起来、应用起来,让数据降低医生或医院低效劳动,优化业务结构和收支结构,“腾笼换鸟”,让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市场化产物归于市场供给,让看病就医等刚性技术性产出由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供给,有效实现供给侧改革。
3. “医药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主要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医药服务链条中,在生产线上就给药品贴上电子标签,所有与药品生产、流通、库存、销售、消费有关的信息全部写入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将信息汇聚到互联网平台上,一头连接生产厂家、一头连接互联网医院(平台)销售终端,让患者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足不出户完成医疗服务全过程。
——新“三医联动”B端和C端差异性
1. 流量。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线上流量红利几近消失,获客难且成本高已成了所有互联网人的通病,不论是哪个行业,都是如此。什么是流量?一定时间内应用医疗大数据的人的数量,这就是流量。
在互联网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深化医改进行供给侧改革,还是互联网医院、实体医院信息化都是侧重于B端,理由很简单,因为B端其组织性和利益性形成“流量洼地”,资本往往流向最直接的“洼地效应”,但是从实践来看,高度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的“风投”不仅仅没有产生流量,反而让互联网+医疗的投入进入到“重组”“兼并”的资本运作模式,让各路资本和医疗从业者进退两难。原因很简单,B端的流量是虚拟存在的,B端自身不能直接产生流量,它更多是一个平台,真正的流量都是来源于C端,即:患者。
2. 产品。产品来源于B端,互联网医院(平台)作为B端必须设计不同的产品在平台上以供选择。医疗健康产品的设计要围绕管理目标、业务目标,对用户体验的要求反而并不是特别极致,更加追求功能简约、实用,有时候甚至为了达成管理目标,不惜牺牲部分用户体验,甚至部分用户流量的流失。B端医疗健康产品最大的价值是通过准确的数据反映互联网医院(平台)的管理、运营的指标,只有准确了才能可用,才能辅助决策,否则这个互联网医院(平台)就很难说是有价值的。
3. 数据。医疗大数据应用是B端互联网医院(平台)产品的魂,没有了应用这个魂只有数据这个躯体也就无法体现和产生价值,做过下属给领导汇报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为了给领导汇报,经常一堆的工程运维人员加班加点改数据,就是为了能在汇报时让领导认可系统的价值。
而患者作为C端产品的最大特点是数据量大,因为用户群大,数据增长都是指数级的,大量的数据无须要求每条数据都精准,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完成预测分析,精准数据营销等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产品商业价值的动作。而医疗大数据对技术架构、部署架构的要求更高,技术上需要支持更高的并发,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架构来更好的适应医疗健康产品的变化,这样的话,互联网医院B端产品在某个时间段内使用的用户和业务规模是可预测的,并发要求没有那么高,技术架构的选择根据实际的业务情况也会更加灵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