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急诊”思维落地!多项目启动解决急诊医学现存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互联网+急诊”思维落地!多项目启动解决急诊医学现存
“互联网+急诊”思维落地!多项目启动解决急诊医学现存难题
对于患者来讲,急诊科是“要命”的地方。而对于一家医院,急诊科的诊疗水平则代表着医院的“门面”。
“一家医院的急诊做得好,那么这家医院一定是个高水平的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表示,急诊医学在临床和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如果想要锻炼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急诊科是最佳选择。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急诊医学经历了急诊室、急诊科、急诊医学体系三个阶段,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在8月24日至26日举行的2018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吕传柱援引《柳叶刀》杂志上的文章内容指出,我国急诊医学仍然存在五大问题,包括:院前急救时间过长;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院前院内缺乏信息交换;团队分科过细、无一体化和流程缺规范、欠科学等。
在北京市卫计委科教处处长宋玫看来,随着国际交往增多、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急性突发事件也越来越多。在现阶段医疗体系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的背景下,大型医院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从前的“什么病都看”过渡到疑难杂症的救助。因此,作为大型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窗口,急诊科如何发展是摆在面前的共同问题。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树彬指出,急诊科发展到现在,与医院发展面临一样的问题,想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就不只是要管好“院墙之内的事情”,还需发展好“院墙之外的事情”。
“把所有资源共享,把急诊和现有的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最大效率的去发展,为我们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医疗质量,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郭树彬说。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大会开幕式上,首都急诊医学系学术专家委员会成立,急诊医学教学联盟及中国急诊医学在线、急诊医学医联体和中国医学应急志愿者项目也正式启动,从不同角度实现急诊医疗资源的共享和融合。
据介绍,急诊医学教学联盟及中国急诊医学在线项目将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学术会议及教学,对急诊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急诊医学医联体项目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会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急诊医联体的连通;中国医学应急志愿者项目则致力于成为院前急救呼叫平台。
北京朝阳医院理事长封国生表示,随着医药平台全面改革的推进,医药分开、分级诊疗和急危重症将成为大型三级医院重点发展领域。急诊医学的院前急救、院中以及院后流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新启动的项目作为大平台,不仅有利于医务人员相互交流,也能更好的服务于病人,产生更好的效果。
在移动通讯与智能手机渗透到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如何利用它们解决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不足和急救人员数量短缺问题,始终是专家们重点关注的方向。此次启动的中国医学应急志愿者项目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一环。
据中国医师协会秘书长李松林介绍,中国医学应急志愿者项目是一个类似滴滴打车的移动互联医学应急平台,一边连着千家万户,一边连着具有急救能力和资质的医学应急志愿者。一旦发生紧急医疗卫生事件,只要通过手机“医疗应急救护志愿者平台”终端就可以进行求救,寻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医学应急志愿者。
同时,该项目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医疗应急救护志愿者资质认证培训与管理平台”,经过医学急救专业培训和认证后,更多专业志愿者可以通过平台移动终端接收到周围的急救需求,并对患者进行专业的院前急救。
作为项目支持方,中国移动在线服务公司总经理陆文昌表示,公司将长期专注于为中国医学应急志愿者项目服务,借助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智能终端,让医生和患者24小时无缝连接起来。
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对上述这些项目充满期待,希望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将急救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公众,让人们在医生到来之前进行合适的自救和互救,进而得提高病人生命质量,摆脱突发疾病带来的致残、致死等负面结局。
急诊医联体、急诊教学和急诊院前急救三个项目的启动,实际上正是郭树彬“互联网+急诊”思维的逐步落地。郭树彬表示,多个项目试点启动标志着急诊真正的融合和创新,将急诊推向了未来,推向了互联网和科技,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