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需加快健全养老金权益投资的再平衡机制

疫情冲击下需加快健全养老金权益投资的再平衡机制

导语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A股市场及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回顾全球几十个国家资本市场上百年的历史,权益投资是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抵御疫情等外部冲击的自然选择,&ld

疫情冲击下需加快健全养老金权益投资的再平衡机制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疫情冲击下需加快健全养老金权益投资的再平衡机制

疫情冲击下需加快健全养老金权益投资的再平衡机制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疫情冲击下需加快健全养老金权益投资的再平衡机制
导语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A股市场及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回顾全球几十个国家资本市场上百年的历史,权益投资是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抵御疫情等外部冲击的自然选择,&ld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A股市场及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回顾全球几十个国家资本市场上百年的历史,权益投资是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抵御疫情等外部冲击的自然选择,“再平衡”是其应对市场波动的主要手段。从国内情况来看,理念、政策与产品上的瓶颈使养老金、险资难以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担当市场“逆行者”的角色。需要形成合力,创造条件、加以引导,促进长期资金在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长期权益投资是抵御疫情等外部冲击的自然选择

  回望全球资本市场百年长卷,“长期来看,股票收益会超过债券”。这一事实并不因瘟疫、战争等外部冲击而改变,也不因国家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实质性差别。剑桥大学曾对过去118年(1900-2017年)21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了研究,期间跨越两次世界大战、1918-1920年全球流感疫情(除1918-20年全球流感外,20世纪以来全球重大疫情还包括:1957年亚洲流感、1968-69年香港流感、2003SARS以及2009H1N1流感。)1929-1933年大萧条及2007-2009年金融危机。各国股票市场平均溢价达5.2%,“无一例外”均超10年期国债收益水平,其他权威研究亦有类似结论。

  全球代表性养老金在提高权益比例过程中,曾经遭遇较大的市场波动。但事后看,波动往往是低成本提高股比的机遇。例如,加拿大CPPIB1999年决定提高股比,但随即在2000-2002年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CPPIB年报中表示:“过去30年,加拿大股市曾发生5次大调整。TSE300指数1973-1974年暴跌,用了5年多才完全修复。但对长期资金而言,这种下跌恰恰是买入时机”。CPPIB基于这种理念,花了6年时间把股比从7%提高至60%,发展成“加拿大养老模式”下的旗舰基金。

A股市场权益投资相关研究的结论类似,而非例外。据基金业协会2018年统计:近10年偏股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达16%。另据西财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根据基民问卷测算:2004-2018年,股票型基金(中证基金指数)的年化收益率达13%。全国社保基金2000年成立,配置了较大的权益比重。截至2019年末,年化收益率超过8%。其中,二级市场年化回报率超过15%

“再平衡”机制是养老金等机构应对市场波动的主要手段

  基于市场化基础的“再平衡”机制,客观上可以稳定市场、抑制波动,但并非所谓的“托市”或“抄底”。这里的“再平衡”,简言之即低买高卖,系在确认合理的权益比例的前提下,当股价下跌、市值缩水,偏离目标比例时,要按投资纪律加仓,使之恢复至既定比例。“再平衡”和“抄底”的区别在于:前者事前立规矩,强调严格执行,着眼于恢复到目标比例、取得稳定的资产配置及投资收益。后者侧重择时选股,收益难有保障。

“再平衡”机制,是海外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应对市场波动的主要手段。例如,在2007-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最大的主权养老金挪威GPFG严格执行再平衡操作,是当时全球股市最大买家,随后在2010年实现丰厚回报。加拿大CPPIB 2009-2011年股市波动期间,主动将“再平衡”缩短为日度操作,以及时捕捉错误定价。欧洲保险与职业养老金管理局2019年压力测试也显示:欧洲养老金将有计划地实施“再平衡”,增持大跌的股票。

  国内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面临着“三大瓶颈”

  如何取得权益投资和再平衡溢价?关键是投资期限要“足够长”。养老金资金来源稳定、期限长,有能力去等待并承受市场修复时点、节奏和力度的不确定性。险资也有类似特征。其他机构则囿于流动性风险,很难成为真正的稳定器和“逆行者”。但从国内看,除社保基金外,国内其他养老金和险资机构尽管投资期限“足够长”,但很难发挥这一优势。大多数机构的权益比例不高,仓位中枢在15%以下。在本次疫情冲击下,一些机构非但没实施“再平衡”操作,反而助涨杀跌;非但没有充当“稳定器”,反而扮演了“放大器”的角色。原因何在?

  第一,理念瓶颈。一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投资决策体系,更谈不上“再平衡”。部分险资机构纪律性不强,很多时候还依赖择时交易。这些现象最终可归为人才问题。一方面,有效决策人(如分管领导、执行层负责人等)对长期投资还缺乏认识,以散户思维从事机构投资。另一方面,养老金受益人对本金安全很敏感,无法忍受任何一年出现亏损。

  第二,产品瓶颈。A股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养老金、险资合计占比或不足10%。现货和期货市场仍缺乏套保对冲等工具,长期资金难以有效实现对冲、管理风险。指数基金ETF处于发展初期,种类、规模与海外成熟市场还有差距。另外,由于缺乏税收激励,投资者对养老目标基金的积极性并不高。反观,海外养老金往往采用多因子投资多空操作,或利用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控制风险;养老金发展初期也更多依靠委外和被动投资,逐步提高权益比例。

  第三,政策瓶颈。首先是权益比例和投资范围的限制。对投资范围做相对保守的比例和固化约束,不利于多元化配置。而从国际经验看,选择收益相关性较低的各类资产,有助降低波动、控制风险。其次是短期考核压力。对社保基金考核实质上仍是以年度为主。一些企业年金甚至进行月度、周度排名。这种做法使投资短期化,极大削弱了长期资金的优势。反观全球代表性养老金,考核会参考过去3-5年业绩,同时将部分奖金递延,与未来绩效挂钩。

  引导长期资金成为市场“稳定器”

  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不确定性或意味着波动较大、更加频繁。对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而言,不能仅满足于“抄底”的短线思维,而应当在资产配置框架下,建立事前的“再平衡”机制,在稳定市场的同时,取得更高回报。政府部门也要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进行“托市”的权宜之计,要着眼于引导长期资金完善资产配置框架,以市场化手段,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稳定器”。

  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突破理念瓶颈,养老金关键从业人员强化资质管理,加强长期投资的教育和训练。督促社保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普及长期资金的资产管理和投资决策体系,引导养老金、险资机构,建立标准的资产配置框架,夯实事前“再平衡”机制并严格执行。另外要培育公众养老意识,可效仿澳大利亚等国提供一站式“养老金查询平台”,方便个人通过手机查看名下全部养老金及收益。

  二是突破产品瓶颈,做大做强ETF市场,推动FOFMOM产品发展。深化期货市场改革,加大品种供给,做精做细现有品种。为长期资金提供丰富的被动投资、委托投资和风险对冲工具。

  三是突破政策瓶颈,争取监管合力、推动“提高权益比例、放宽投资范围、考核长期导向”等政策落地,夯实长期资金优势。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投资范围、考核等关键问题则决定了养老金、险资机构能否摆脱羁绊,收获长期收益并稳定市场。这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进一步创造条件、善加引导、“化危为机”。

  四是建立支持医疗研究的专项基金。鉴于SARSMERS、埃博拉、新冠等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可以考虑效仿澳大利亚建立“医疗研究基金”,委托社保基金投管,每年以稳定的投资收益,支持医疗健康领域研究,夯实公共卫生体系。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