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养结合——幸福养老新模式

文养结合——幸福养老新模式

导语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新现象的出现格外引人关注——许多老年人的物质条件改

文养结合——幸福养老新模式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文养结合——幸福养老新模式

文养结合——幸福养老新模式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文养结合——幸福养老新模式
导语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新现象的出现格外引人关注——许多老年人的物质条件改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新现象的出现格外引人关注——许多老年人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少,但幸福感却没有同步提升。相对于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推动“医养结合与文养结合并重”的幸福养老新模式,已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

  “文养结合”是指将精神文化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引导老年人充分挖掘、激发自身生命潜能和动力,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健康、旅游、娱乐、公益”等多种途径、多个维度,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延年益寿、幸福充实的人生目标。针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开展“文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应从五大方面着手,即“一二三四五模式”。

  树立一个积极心态

  心态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体现,对其生活品质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有的老人身体很好,生活条件也不错,但整天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甚至陷入忧郁、多疑等负面情绪里难以自拔,幸福喜乐更无从谈起。而有的老人经济条件未必富裕,身体状况也一般,但处世豁达、乐观向上、开朗爱笑,不仅自己心情舒畅,也给家人朋友带来正能量。由此可见,心态不同,活法就不同,生活品质就有天壤之别。

  我们常说,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人之常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需树立科学的生死观,不因终日纠结于秋叶凋零的结果而错过夏花绚烂之美好。推进“文养结合”,首先要引导老年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童心、童趣、童真,热爱生命、笑对生活,营造有追求、有情调、充实的内心世界,激发出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老年生活上升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让人生的幸福曲线在老年阶段达到新的波峰,让夕阳红成为人生最美的风景。

  做好人生目标和生活规划双重设计

  人生目标和生活规划是指引人生奋斗的动力,“生活有目标的老人会更长寿”已得到科学家的普遍认可。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不管生活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生活目标是远大还是适度,只要一个人生活中有目标往往就会比没有目标的人活得时间长。日本东北大学医学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如果生活没有目标,人的衰亡进程就会加速。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又重新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规划:有人重新拿起书本,参加高考,通过努力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有人下海经商,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有人深挖兴趣爱好,在文化艺术的海洋里纵情发挥,成为书法家、画家、诗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再次出山时已是72岁高龄,仍革命热情不减,带领全国人民富起来;天堂伞创始人王斌章,退休后再创业,成就了中国伞业大王的传奇;“红色理论家”郑德荣教授退休后,每年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2名,发表文章5篇……正是有了人生新的奋斗目标和生活规划,才使他们的晚年生活依旧充满希望、迸发活力。人生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老年人退休后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如能充分利用,确定新的人生目标,制订好新的生活规划,就能够拥有无憾人生。

  运用好三大国学经典中的养老思想

  人步入老年,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若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充实心灵,难免会感到空虚、彷徨,甚至失去生命的动力。我们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儒道法墨等国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其中多数人的文化水平,笔者认为,《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这三部经典是最适合老年人学习和作为精神依托的国学思想。这三部经典中,既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又对养生益寿有着精确深刻的阐述,对于老年人丰富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健康观、生命观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论述,全面阐述了对养生之道的认识和基本内容,是中国人养生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养生规律的经典总结。《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易经》利用八卦演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消长变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指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去休养生息,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朴素认识。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三部国学经典的精神价值,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科学丰富的精神产品,是我们推进“文养结合”的重要研究课题。

  坚守养心、养身、养性、养德四项生活宗旨

  心、身、性、德是生活中的四项重要元素,对老年幸福生活的影响作用非常突出。养心为养生之基。不良心境如同毒草,任其肆意生长,无疑会使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损害身心健康,无论境遇如何,始终维持良好的心态和性情,才是养生的重中之重。养身为养生之本。拥有健康体魄是人生活的第一条件,这是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实的养生之道。养性为养生之要。孙思邈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许,此养性之大经也。”性情善良,百病不生,灾害不加,这是养生最好的途径。养德为养生之重。修德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们的重视。《礼记·中庸》中的观点是大德必得其寿。《黄帝内经·太素》言:“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道德经》的中心就是道德二字,强调修长生之道就是积德的过程。因此,养生之道,养德为最。作为老年人,想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获得幸福满足的心境,就要掌握养心、养身、养性、养德的技巧,并将“四养”作为基本生活宗旨坚守之。

  践行好学、健、游、娱、益五种生活行为

  学习、健康、旅游、娱乐、公益,是老年人应积极践行的良好养生行为。学习是预防痴呆、愉悦身心、延缓衰老的有效方式。许多老年人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增色添彩,也向周围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健康是幸福晚年的前提和保障,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亦是传统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旅游是养生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寄情山水、愉悦身心、追寻快乐,增进幸福感。娱乐是让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平时喜欢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的老年人,无论是下棋打球、诗朗诵,还是参加合唱团、跳广场舞……都能令人心情愉悦、活力四射。公益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老年人要主动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得到归属感,获得幸福感。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