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系国是,情牵民生。履职5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访民意、问民需、传民情,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央广网特别推出《听见·看见》系列报道,听代表委员为民惠民的声音,看他们建言献策所带来的真切变化。

“村里有了老年大学,还要老人上得起才好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党委书记罗来昌介绍了他今年将带上全国两会的建议。罗来昌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老年大学延伸至农村,可以填补农村老人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白”。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土生土长的进顺村人,罗来昌扎根乡村35年,见证了进顺村的转型、发展、进步。2018年,人大代表履职以来,他深入基层听民声,履职履责解民忧,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让村民“口袋”富起来的同时,“脑袋”也富起来。

加强乡村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时代变迁,岁月见证。40年前,进顺村村民们还是以种菜卖菜为生。改革开放以后,进顺村历经“盘活资产打基础、以地换地拓空间、招商引资谋发展”三个阶段,成为江西省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获得“中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荣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离不开村干部的带领。2018年全国两会时,罗来昌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强乡镇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通过提高村经营管理水平,助推进顺村经济发展,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2021年,进顺村固定资产达20余亿元,村集体纯收入590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5万元,向村民发放股份分红和福利待遇合计2000余万元。

“去年开始,像我这样的退休老人,村里每个月还给补发800元的退休津贴,每个月到手3000多块钱,老年生活也很富足了。”64岁的村民刘省宝说。

村办老年大学,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口袋”鼓起来,“脑袋”也要富起来。在不断地走访调研中,罗来昌发现,村产业做大做强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

2017年,在罗来昌操办下,进顺村老年大学成立了,这也是当时江西省唯一一所村老年大学,进顺村的老人们从此可以在家门口上大学。

以前,村里的老人退休后,打牌聊天,家长里短。如今,老人们都在讨论再报个什么兴趣班,哪有时间去打牌话家常。

开办5年来,村老年大学学生从最初几十人扩大到几百人,特色课程也从最初的两三个增加到八九个。太极、探戈、书法、声乐……只要村里老人们集中提出想要上新的兴趣班,罗来昌总是第一时间请来老师授课。

这么多课程,学费会不会很贵呢?

进顺村制定个办法:在村老年大学上课的老人,只要出勤率达到90%以上,就可以学费减半,大部分课程一个学期下来只需要100多元。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这么多,毕业的却很少。在老年大学学习,有六成以上老人都不愿意毕业。

哪有上学不愿意毕业的学生?原来是村里的老人深感特色班级有趣生动,一学期结束仍然意犹未尽,下一学期又继续报名参加。

“2017年开始,我就在老年大学上学,每个学期都要报几个班。现在我还经常去市里文艺演出,晚年生活充实又快乐。”说起老年大学,村民熊绮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在罗来昌的带领下,进顺村打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免费为村民提供4000余册书籍;设立老年大学、少儿培训中心、道德讲堂等,聘请专业教师,定期为村民授课;定期组织太极拳、广场舞比赛等文体活动,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村民的精气神得到提升。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年,罗来昌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强化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发挥乡村文化善治作用的建议》。他认为,乡村最多的就是留守老人儿童,搭建有地方特色、创意的乡村文化服务载体和平台,让优秀文化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更好地满足七亿多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征途上尤为重要。

“如果全国70%以上的乡村老人都上得起老年大学,留守在农村也变成了一件幸福事儿。”罗来昌说。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全国人大代表罗来昌:让70%以上的农村老人都上得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