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0点30分,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门口已经陆续有老年人等候取餐。“我家的老人90岁了,就认这家的餐。从驿站开业,我就每天在这里为老人订餐,已经5年了。这里的饭菜特别适合老人,而且驿站还会定期做满意度调查,我们提出的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今年64岁的靳志红边等餐边说道。

前来取餐的不只有老人家属,不少老人选择自己来驿站。今年92岁的崔大为就住在松榆西里社区,老人每天都自己前来取餐。他说:“我每天溜达着就来了,取餐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我每天订两份餐,基本都是自己来取。”老人表示,疫情期间,驿站的助餐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了他和老伴儿的吃饭问题。

松榆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崔扬介绍,驿站现在主要采取到驿站取餐以及送餐上门两种方式。在符合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驿站在门口处专门开辟了一个取餐口,到驿站的老人或家属严格按照防疫规定进行取餐,不方便到驿站取餐的高龄独居或是身体不便的老人,则由工作人员送餐上门。“我们老年餐的菜谱是每周更新一次,每周五我们会将菜谱公示出来,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下一周的餐。如果老人临时有事不需要用餐,可以在上午9点30分之前告诉我们,即可取消订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崔扬说。

目前,松榆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有两名送餐员,66岁的郑文武和55岁的武巧玲。在驿站工作近4年的郑文武,本是松榆里社区的一名退休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趁着自己还能动,就想多为社区有需求的老人服务。”熟练地装完老年餐,他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开始送餐。他说骑自行车方便,还可以锻炼身体,且进入小区也方便,因为有的小区不允许电动车进入。除了送餐服务,驿站没有封闭管理时,郑文武还会为老年人提供理发服务。

“出发喽!”临近中午,武巧玲带着老年餐也出发了。第一份餐是送到本社区7号楼的一位高龄老人家。老人因为上了岁数,腿脚不是很利索,订餐已有两年多。到了老人家门口,武巧玲开始敲门,但是老人一直没有反应。“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反复确认,直到联系上老人,要不然老人这一顿可能就要饿着了。”武巧玲边说边准备给老人打电话,这时屋里老人有了回应。“阿姨,我将餐放在您门口,您慢点儿,别着急,有什么事儿您联系我。”武巧玲在门外安慰着老人,同时开始准备送第二份老年餐。当天天气十分炎热,潘家园街道老旧小区较多,松榆里及周边的社区大多没有电梯,送餐员很多时候需要爬楼。“我们累点儿没关系,主要是别耽误老人吃饭。”武巧玲擦着汗说。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零接触”送上“暖心饭” 助餐服务“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