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关乎每一位老年人的幸福。11月10日,北京晚报举办“京城养老大调研”座谈会。来自相关政府部门、产业协会的多位代表,围绕养老工作分享经验,提出展望期待。

今年的调研项目已阶段性告一段落,而对老人晚年生活的关注仍在持续。细化需求、细分人群、细致对接……本场座谈会上,“精准精细”成了不约而同的关键词。养老,是个人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对养老问题的探求,大有可为,大有所为。

问题发现

选取小切口“深挖聚焦”促进解决


物质需求、精神食粮、情感陪伴……自6月5日起,北京晚报与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启动“京城养老大调研”。在为期四个半月的时间内,持续关注京城老人的急难愁盼。

调研活动中,北京晚报派出60余名记者,行程覆盖本市16个行政区,共计推出45期数百篇调研稿件。主题囊括养老助餐、看病就医、婚恋情感等话题,以近百个版面的重磅体量,展现北京养老事业情态,提出养老事业破题方向。

通过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矩阵,调研内容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多渠道传播。截至10月23日重阳收官,“京城养老大调研”微博话题热度超2250万,快手话题热度155万,抖音视频热度约100.1万。

作为“养老大调研”的参与者,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做了覆盖全市老年人的两次调研,与北京晚报共同完成《北京市居民养老情况专题调研报告》。扎实的数据,对不少话题内容起到很好的说明与支撑。

“与晚报的合作探讨,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回顾调研过程,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丁海峰表示,一些调研主题,也是北京调查总队在以往工作中比较关注的。例如纯老年人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情况、养老驿站的使用情况等,都已形成专门的课题。

除了这些“共同关注”,调研内容还有不少定制问题。由此延展,丁海峰希望,今后可以更多尝试通过专题性“微调研”的方式,选取小切口,“深挖聚焦”一些实际性问题。“一方面,可以结合当下各单位的一些中心工作,找到政策实施与百姓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调研出来的一些小问题小需求,可能很快就可以得到解决。”

需求对接

让各类人群都知道遇到事儿怎么办

“老百姓最头疼的事,往往也是最细枝末节的事。”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工委书记张之泽坦言,对和他一样的不少街道社区工作者来说,养老工作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工作难题。“和居民交流时,老百姓是很‘犀利’的。和人家讲养老体系,人家回你一句话,‘张书记,别说远的,现在我家老人躺在床上,胃管尿管要换,该怎么办?’”

哪些老人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张之泽认为,只有将这些细节厘清,才能将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东花市街道面积为2.0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3个小区,22256户居民,475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4800人。东花市街道将这些老人分为四类,“下不了床”的老人、“下不了楼”的老人、“鳏寡孤独”老人以及活力老人。通过入户走访,梳理出每类老人“最大的麻烦事儿”、最集中的日常诉求。

围绕这些诉求,街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驿站、养老企业、社区志愿者等分别沟通合作,开展入户换管、体检、洗澡、理发等“雪中送炭”的服务,也提供各类文化兴趣活动场所。“把四类人群、五个方面的事解决好,大家都知道遇到什么事儿怎么办,真正的养老工作就落地了。”

做养老服务,离不开产业。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汪凯认为,养老产业的核心就是供需对接。“这两年中央和地方都在陆续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应该说,逐渐在明确事业和产业之间的界限。”在他看来,养老事业的核心是保基本、兜底线,更重要的是把需要保障的人群“兜”起来,即保人。至于服务的提供,更多的可以交给市场。“由下至上让老年人进行选择,而不是政府给做一些、派一些东西过去,可能老年人并不需要,最终导致获得感不强。”

此外,汪凯提及,与一些养老机构座谈时大家表示,日常会面临很多检查,之间存在互相重复的地方。“建议将这些监督检查做一些汇总,减轻企业实际压力。”

政策调整

从实际出发不断在细节上求新求变

养老服务由原来的政府做,转向由市场做;由原来的政策做,转向按照百姓需求来做。西城区民政局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君研表示,这样的理念,与当下管理者的思路和调研发现不谋而合。为了让百姓体验感更好,相关的政策制定也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在细节上求新求变。

“比如我们的养老助餐,包括驿站的餐,现在都是企业化路线。绝大多数是社会餐饮来做供给,为老人助餐。政策方面,我们按年度服务量有一个递增做奖励补贴。将养老助餐由一单三块钱补贴变为年度奖励,做的量越大,奖励的越多。鼓励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利好,吸引他们加入养老服务队伍之中。”

还有西城区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一键呼”,它其实不算是个新鲜事儿。但不同以往,如今“一键呼”后面的服务支撑正在形成,老百姓得以真正用到“一键呼”来得到相应的服务。李君研介绍,例如现在在做的“一键叫车”,恢复了原来老年人最习惯的方式,电话就能直接叫出租车。“在‘一键呼’上直接按键,就能把老人的基本的信息、家庭住址、子女电话和老人电话都发给平台。老人只需到小区门口上车点,上车后跟司机说要去哪就可以了。”

“围绕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西城区也在做相关调研。”李君研介绍,这一过程中,晚报的“养老大调研”发掘出很多有代表性的点位,给了很好的建议和支持。


持续关注

将调研做成品牌打造“北京方案”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养老大调研’是北京晚报的记者团队,送给全市老年朋友的一个‘大礼包’,也是一件敬老得福的好事。”

座谈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北京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对调研项目给出高度评价。她将参与到调研中的北京晚报记者,比作养老事业的接线员、全市老年人的贴心人、流动的12345。“察民意、接地气,特别希望‘京城养老大调研’能够持续做下去。”

对于未来的调研工作,王小娥更给出建设性意见。数据显示,北京市的老年人口是465万。她提出,围绕这一整体数据,可以进行多维度的细化拆分,从而捕捉到各具价值的调研主题。

69岁以下“年轻”老人,占比为整体老年人的60%;80.54%的老年人都有配偶,夫妻在一起生活;99%的老人都在社区居家养老,1%在机构养老;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市有四个“第一”:老年人口的人户分离占比第一、有配偶的老年人口占比第一、健康老人占比第一、主要生活来源是财产性收入的占比第一……梳理种种数据,王小娥建议,下一步的“京城养老大调研”,可以奔着大多数老百姓关注、大多数老年人需要、想解决的问题这一方向去。

“尤其要关注老人的难”,她指出,第一难是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独居老人相比健康老人的难。还有老年人看病就医难、医养结合难,以及很多时候被忽略的老年人维权难。 “不断满足首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努力实现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期待‘京城养老大调研’做成品牌,作为北京提供给全中国的一个方案。展现北京智慧,同时也讲好北京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魏婧 金瑶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京城养老大调研”座谈会举办!系列报道引发共鸣,老有所养大有可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