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大变化 看病不再难

【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大变化 看病不再难

导语

【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大变化 看病不再难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大变化 看病不再难

【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大变化 看病不再难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大变化 看病不再难

【改革开放40年】社区医疗大变化 看病不再难

从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到如今已走过了40个年头。市北区医疗卫生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等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赤脚医生”到各科专家;从简陋不堪的卫生室到标准、敞亮的诊疗大厅,无论是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是医疗服务的持续改善,这些巨变都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大病不出区”,百姓就医的脚步近了

市北君了解到,目前市北区各级医疗机构达760余家,其中145所基层医疗机构与8所三级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形成了一刻钟医疗服务圈。

党的十九大明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这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着巨大作用,承担着国家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服务。

1997年,市北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决策,在全市最早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得到新提升,目前为止全区共有7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信任度也逐步提高,更多的居民愿意到社区“求医问药”。

袁德海来自于河西街道台柳路社区,是一名机械厂的退休职工,现在已经退休多年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西人,他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袁德海对市北君说道:“在七八十年代时候,日常感冒发烧小毛病都是在家里扛着,高烧不退等很严重的病才会去8里地外的卫生所看病。几乎是很少去医院看病。比如说小时候有一次在家吃东西胃部不消化了,迭肠,父亲用小推车推了6里地去了最近的青纺医院,大夫检查完了说我命真大,一路上这么颠簸,这能出现漏肠,太危险了,这是捡了一条命。”

现在,医疗卫生条件很明显的改善了,医养结合,社区医院都开在家门口。“我的母亲93岁了,眼睛看不见好多年了,在社区医院签约家庭医生以后,给老年人做免费查体,每周两次去家里做检查。而且医疗报销90%,我们自费不到100元。”作为一个见证了这么多变化的过来人,袁德海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提供的各种优越条件。

优势资源百姓受益,医联体沉下去

2015年,市北区启动医联体建设,全区145所基层医疗机构与8所三级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实施辖区医联体内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相认可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目标,逐步缓解看病难。

杨忠凤是威海路步行街社区居委会书记,作为一位经历了国有企业医疗、社会医疗、社区医疗40年的老干部,用切身体会道出了国家在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中的实况。

杨书记说:“以前我的家住在台东,如果要到台东医院、海慈医院看病,就要早上7点起来去排队挂号,因此就出现了黄牛党,卖看病号。而且看病无法选择医生,挂上号都是由护士分配就诊室。进入21世纪,国家采集民意,听到了百姓的心声,为了人们都能看上病看好病,有了许多私人医疗诊所,个体医疗门诊部,我们不接受这种私人诊所,觉得是不是资质不好,会不会耽误了病情。但是,国家出台的医保统筹却打消了我们的这种观念,我们一边做宣传,自己也去社区医疗看病,费用低,加上家庭医生签约,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再也不用担心小病小灾,打针吃药。大医院也从挂号难变成了网上预约挂号,自己可以选择医生,选择专家,病例也不怕丢了,不需要换一家医院就要换一本病例,一份电子病历永远都登记在册,让医生诊疗有了以往病史的参考。”

从百姓的心声出发,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国家和政府考虑到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增加医疗补贴,让每一位老百姓都看得起病。

签约家庭医生,打电话便上门服务

作为国家级试点地区之一,自2013年始市北区试点运行全科医生团队工作,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慢病防治一体化、健康管理等四项基础服务,此外,居民还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由家庭医生协助选择相关服务内容,享受“订制”服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如今服务团队已经壮大到165支,配备智能化、便捷化随访箱,常住人口签约33万余人,签约率服务33%,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近11万人,签约服务率达74.9%。

陈士吉老人出生于1949年,退休前在工厂保健站工作。自2009年退休后,来到现在的水清沟街道协天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水清沟周边的社区居民健康提供医疗服务。这时期国家已经完全普及了医疗统筹保险,职工、居民到社区门诊看病不再只是自己掏腰包,国家医疗统筹保险可以分担一部分医疗费用,社区门诊的就诊患者相继开始增加。居民也逐渐认可社区门诊。

作为社区医生,陈士吉老人每个月都会到街道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到周围的居民活动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免费义诊等活动。社区医生已经不仅仅是给百姓看病,随着大家的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开始越来越多的居民来咨询如何中医养生、调理日常饮食,从原来的有病看病到现在的保健预防,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老年人查体积极性相对提高。有一些不能出门的老人,我们也可以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上门送药等。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医疗体系的进步变革,分级诊疗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的主要趋势,老百姓根据自己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自己就诊的医疗机构,不再一味只是三甲医院,看病、挂号排长队。同时,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老百姓对社区医疗机构已经非常的认可。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