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法治新生态
建设平安黑龙江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需要陪伴、渴望健康等特点,炒作概念,虚假宣传,设置陷阱,骗取老年人钱财,老年消费侵权问题日益突显。

明媚的阳光下

不乏黑暗的骗局

灿烂的微笑后

也会暗藏丑陋的阴谋

为了帮助老年人

揭开形形色色的“假面具”

看住养老“钱袋子”

让我带您认识一下他们真正的样子:

骗局一:投资虚假“养老项目”

 

 

场景

通过鼓动老年人投资养老保险项目、投资开办养老院、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售后定期返利、高额分红等方式,涉嫌诱骗老年人参与“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提醒

养老诈骗套路深,投资项目要谨慎。对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等大额投资项目,要多与子女沟通,切记要向民政、工商、房管、国土等有关部门了解项目是否真实存在,在您全面了解项目情况及背景之前,切莫相信不法分子的“完美蓝图”。

骗局二:提供虚假“养老服务”

 

场景

主要表现为假借义务诊疗、心理关爱、直播陪护,利用上门照料、机构托管、提供床位等形式,通过诱骗中老年人签订合同、缴纳会费、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钱财,涉嫌合同诈骗、普通诈骗。

提醒

老年人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提示标语,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提高警惕,提升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子女要多与家中的老年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最近的生活状况。

骗局三:销售虚假“养老产品”

 

场景

不少骗子通过提供免费健康检查、特效保健品、祛病神药等虚假宣传手段,诱骗中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保健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涉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普通诈骗。

提醒

老年人应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医问诊,到正规的商场购买产品,不要轻信所谓偏方、特效药,以防陷入“药托”骗局。

骗局四:虚假宣传“以房养老”

 

场景

近年来,不少骗子瞄准了老年人的房子,推出“以房养老”项目。骗子们忽悠老人抵押房产贷款,将贷到的钱用于购买“高收益”的“理财项目”。前期老人还能获得收益,而后骗子卷钱跑路,房子也被强制过户,老人钱房两空。

提醒

最高人民法院在2月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指出,此类“套路贷”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是骗子利用老年人性格特点及寻求投、融资渠道的迫切心理,披上“迷惑外套”变装成“以房养老”理财项目,诱骗老人。

老年朋友要时刻提醒自己“房子是一辈子的积蓄,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保障”。

骗局五:虚假代办“养老保险”

 

场景

 
01
 
银行、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隐瞒保险理赔真实程序,设置陷阱,诱导消费,涉嫌合同诈骗;
02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为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被害人缴纳的保险金。

提醒

签订保险合同,一定要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切勿嫌麻烦,放松警惕,必要的时候要咨询专业人士。在不确定对方身份时,切勿轻信上门服务的陌生人。另外,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贪图小利,轻信他人,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不劳而获”的念头,时刻守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让您出钱的事儿,一定要多个心眼,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支配。

(滑动文字展示更多)

骗局六:冒充公检法诈骗

 

场景

诈骗分子通常会伪造相关证件和文件,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的薄弱法律意识和恐慌心理,以及对子女的关心,声称要执行逮捕,须缴纳保障金等手段,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提醒

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不要轻易相信,一旦陌生人在电话中提出汇款、转账、垫资等要求,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轻易汇款,如果无法辨别,可咨询附近公安机关,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温馨提示
//
 

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多了解父母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多为老年人提供一些科学的消费建议和生活上的悉心照顾,讲讲防骗知识,帮助老年人有效识骗防骗,让不法分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

中央政法委已在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开通“养老诈骗”举报通道,可以通过登录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反映问题,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反映涉及养老诈骗违法犯罪等相关问题线索。

来源:大庆高新区法院
编辑:郭丽颖
主编:雷 蕾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这种“养老”不是馅饼而是陷阱!速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