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涉老消费安全问题频发,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守护老年消费安全,促进老年消费公平,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养老安全消费警示,提醒广大老年人警惕以销售“养老产品”、提供“养老服务”等为名目的诈骗行为,守好自身的养老钱。

骗局一:宣称“保健产品”能治病

“保健产品”一直是老年消费领域的重灾区,这类产品通常通过免费赠送礼品、讲座会销、免费旅游以及高新科技为噱头进行促销,且在销售过程中夸大保健品功效,混淆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概念,混淆医疗器械和普通产品的区别,宣称具有药用治疗功效等,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的心理,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保健品,不仅导致老年人财产损失,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对此,省消保委提醒广大市民,要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医问诊,到正规的商场购买产品;要牢记保健食品属于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不要轻信所谓偏方、特效药、神药,看到“最新技术”“最高科学”“祖传秘方”等用语时要格外警惕,很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骗局二:免费“养老服务”不可信

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假借“名医”“专家”的旗号,擅自提供无资质“免费诊疗”“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关爱”等养老服务,诱骗老年人缴纳会费、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甚至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对此,省消保委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参加来路不明的助老服务活动,一旦提到“收钱”或“预交保证金”等字眼,一定要提高警惕。此外,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多和家人沟通商量,并向有关部门咨询,防止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骗局三:学会分辨“电信诈骗”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冒用机关、银行、通信运营商等单位名义打电话或发短信给老年人,假称赠送、返款、银行扣费或透支等与金钱利益有关的事件,由于不法分子能够准确说出电话接听者的姓名、地址、保险、车牌号等个人信息,因此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导致财产损失。

对此,省消保委提醒称,最好不要接听陌生电话,特别是对方在电话中提出汇款、转账、垫资等要求时,千万不要相信更不要轻易汇款。如果一时无法辨别,及时咨询子女、亲属或公安机关,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骗局四:“投资理财”高额回报需警惕

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从业人员或金融机构人员,以高额分红、售后定期返利等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虚假理财、投资虚假项目、参与非法集资等。

针对这类诈骗,省消保委表示,面对大额投资理财、入股项目,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回报意味着高风险甚至是诈骗;要多与家人沟通,切莫相信不法分子的“完美蓝图”,防止血本无归;要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注意适度投资、分散风险,既不要“押上全部家当”,也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骗局五:代办“养老保险”骗取“手续费”

不法分子谎称可以提供代办养老保险服务,诱骗老年人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交钱后,又以材料不足缴纳不成功、需“打点关系”等借口,利用老年人急于求成的心理,催促老年人缴纳多笔“手续费”。

所以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最新社保政策,不要道听途说,应前往相关部门按照正规流程缴纳养老保险。

骗局六:“以房养老”最终可能钱房两空

近年来,还有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老年人的房子,推出所谓“以房养老”项目,忽悠老年人抵押房产贷款,将贷到的款项投资于号称每月可得10%-15%的高息“理财项目”,或者诱导老年人将房产处置权交给“理财公司”,导致老年人钱房两空。

需提醒广大市民的是,不要轻易将房产抵押贷款,更不要轻信所谓的养老房项目。同时,要通过正规途径和手续购买商品房或进入养老社区,办理过程要亲力亲为或请子女、亲属代办,必要时做好公证,千万不要将钱转交给陌生人或“代理机构”处理。(记者周野)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大爷大妈,这份养老安全消费提示请收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