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
“服务老人”“关爱老人” 旗号
招摇撞骗
被骗老人在遭受财产损失的同时
更承受巨大的感情压力
严重影响晚年生活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汇总了几种常见的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
一起来看看吧
揭秘几种养老骗术



这类诈骗通常骗子会以“房本无用”等类似话语为借口,诱导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公司,每月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也不耽误老人的居住。
事实上,骗子会将老年人的房产直接以高息抵押给职业放贷人,并将房屋处置权交出。最后当入局的老人变少时,骗子就会卷钱跑路,留下老人面对放贷人的债务催收,甚至被逼卖房还债。

这类骗局骗子在行骗时,会对租用的办公场地精心包装,一般会在公司门头招牌上打出“**养老银行有限公司”等类似名称,打着“养老银行”的旗号吸引老年人前来存款。
实际上,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截图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通常以投资“养老项目”名义吸收资金,打着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名义,承诺高额回报非法吸收公众资金;或以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等方式销售养老公寓、养老山庄;或以入住老年公寓后给予优惠打折、不入住给予高于银行利息分红的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此类陷阱存在高额利息无法兑现,资金安全无法保障等巨大风险。机构或企业承诺的高额利息主要来源于老年人缴纳的费用,属于拆东墙补西墙。多数企业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正当服务实体和收益,资金运转难以持续维系,高额利息仅为欺诈噱头,一旦资金链断裂,高额利息无法兑付,本金也难以追回;机构或企业超出可持续盈利水平承诺还本付息,以高额利息为诱饵骗取老年人钱财。另外,大量来自社会公众的资金难以得到有效监管,由发起机构控制,存在转移资金、卷款跑路的风险。



诈骗手段日益更新,
老年人千万要小心!
这些防骗妙招请收好!
防骗妙招
妙招一,戒除贪婪心理
老年人不要轻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天上掉馅饼的免费午餐,不要轻信不明对象及可疑信息,要对高息产品提高警惕。
妙招二,抵制虚荣心理
不爱慕虚荣,不因满目追求他人的赞美、认可或爱面子而轻易相信陌生人,从而落入骗子的陷阱。
妙招三,强化警戒心理
遇事保持冷静,多调查、多思考,面对陌生人不轻易相信、不盲从,个人信息要保密。
妙招四,讲科学不迷信
心态乐观、积极,科学养生,要提高法治意识,平时可以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标语等,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防骗能力。
面对保健养生类诈骗,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如果患有疾病,要主动到医院就医,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相反,伪劣的保健品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贻误治疗良机。
妙招五,常与亲友沟通
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不急于决策,不固执己见,多听取亲友意见,常与亲友交流。从亲属子女角度,则要与家庭中老年人更多交流,对他们给予更多关爱。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同时提醒大家
多关心老人
多陪伴老人
多向他们开展防诈宣传
提高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综合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北京青年报、燕赵晚报、扬州警方等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小信防诈骗|当心!“养老”骗局陷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