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您的防养老诈骗指南已送达!

当下经济活动形式多变,套路纷繁复杂,老年人对此往往力不从心,却有不法分子假借养老名义,通过包装过的经济活动对老年人行诈骗之实,令养老钱血本无归,这便是养老诈骗。2022年4月,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我院在此分析常见的养老诈骗形式,让老年朋友了然于心,作好预防,常见的养老诈骗形式有:

“养老服务”骗局

不法分子以投资高档养老基地、预售个性化养老床位等项目为名,迎合老年客户强烈的养老需求,往往以旅游考察为名将老年客户带至所谓的高档、个性化养老基地、福利院进行参观、游玩,描绘养老项目的未来,进而以预售养老床位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这些机构的资金运作、流向不明,有很高的卷款跑路风险。

“亲情、温情”骗局

不法分子瞄准空巢老人,主动靠近并关心空巢老人的生活,在老年人面前装子女“照顾”“关心”老年人,用“陪伴”消解老年人的孤独,赢取信任后便编造事由骗取空巢老人的财物。

“奖品”骗局

不法分子总是以各种“年会”“公司周年庆”“茅台酒领取资格”等方式,利用部分老年人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让老年人相信自己是中奖的幸运者,或者以免费送礼,让老年人交服务费、超高额运费等理由,骗取老年人钱财。

“保健品”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在商场、路口摆摊赠送低价鸡蛋、水果和小家电的幌子吸引老年人到场,并现场宣传高价的XX公司所谓的“特效保健产品”“治疗药品”,再邀请明星站台、老专家推荐,诱惑老年人购买没有实际效果的“特效保健品”。

“以房养老”骗局

以“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年人抵押房地产,诈骗钱财,借国家政策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诱骗老年人将抵押房产的资金拿去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最终导致老年人没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法官提醒

对老年人个人的提醒

树立安全思维

注意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与身份信息绑定的银行卡号等,尽量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使用金融服务。同时,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自称是公检法人员,只要提到“钱”,要第一时间核实其身份,避免仓促打款,追悔莫及。

不要贪图小便宜

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蝇头小利,不轻信他人,避免因小失大。即便是贪小便宜,接下来面对对方的推销要收费时也要留个心眼儿。

提高法律意识

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等,了解当前多发的诈骗方式,增强警惕意识,提高对骗局的识别能力。

端正保健理念

到正规医院、正规渠道就医、了解科学的保健知识,不道听途说,不轻信偏方神药,避免陷入“药托”的骗局。

对子女的提醒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年轻人应多关心家中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及时解答老年人在网络时代遇到的种种疑惑,避免老年人陷入陷阱。

举报通道

2022年5月,中央政法委在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开通“养老诈骗”举报通道,各省网络举报部门也相继开设“涉养老网络诈骗信息举报专区”,重点受理处置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名义,对老年人进行网络诈骗的相关举报。欢迎各界朋友遇到养老诈骗积极电话举报,为老年人安享晚年去除养老诈骗隐患!

文:李 逍 遥

编:黄 薇

审:马 俐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养老反诈 | 叮˜您的防养老诈骗指南已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