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某健康咨询有限公司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幌子,向社会公众尤其是老年投资者非法集资,造成集资参与人损失人民币3000多万元。日前,市南法院审结了该诱骗老年人签订《居家服务合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两主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其他十余名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拘役,并处罚金。
2014年8月至2018年5月,青岛某健康咨询有限公司以打造“领先的居家服务管家”为名义,通过媒体发布广告、发放传单、现场授课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某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该公司多次组织老年人联欢、旅游(自费)、参观养老院等活动,并对外宣传公司有上万名员工且已为12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了养老服务。在取得老年人信任后,该公司开始向老年人介绍其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声称其以“富足、健康、快乐”为目标,将部分养老服务需求统一委托给服务管理平台。待产生服务需要时,该公司将携手27大服务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或服务。凭借此手段,该公司向社会公众尤其是老年投资者非法集资,造成集资参与人损失人民币3000多万元。
市南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业务主管、业务员等数十名被告人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均应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该公司主犯朱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主犯孔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同时责令二被告人退赔集资参与人损失,按损失比例发还集资参与人。其他十余名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拘役不等,并处罚金。
办案法官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上述被告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发布广告、发放传单、现场授课等公开方式,以高息或服务为诱饵,向不特定人群非法集资,具备《解释》规定的“非法性”“公开宣传性”“利诱性”“社会性”四大特征,属于非法集资行为。同时,涉案公司为进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而设立,并以实施非法集资犯罪为主要活动,不应以单位犯罪论处。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