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札记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钱包越来越鼓,而“空巢”老人的增多,也越来越成了犯罪分子眼中的“唐僧肉”。犯罪分子瞅准老年人缺少子女家人陪伴,大打感情牌,嘘寒问暖,虚情假意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再利用老年朋友们认知有限、反诈意识薄弱,对所谓的新概念、新项目了解不多的特点,以“养老理财”“养老服务”“艺术品投资”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款,给老年朋友们造成了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双重伤害。
我曾经办理过一起涉养老诈骗的案件,想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揭开犯罪分子惯用的诈骗套路,防范养老诈骗。

郑阿姨在自家小区看到一群自称是“某某家”公司的人员在散发理财传单、发放鸡蛋券,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围观良久的郑阿姨被一年轻男子拉住,对方向郑阿姨嘘寒问暖,阿姨长阿姨短的亲切称呼让郑阿姨倍感暖心。
该男子热情地向郑阿姨做自我介绍,称是“某某家”公司的员工,他们公司是提供养老服务的正规公司,现正在扩大经营规模,只要郑阿姨向公司投资一定金额,就可以享受入住该公司旗下养老院的资格,还可以拿到投资分红。
入住养老院,如果生病的话,公司可以直接将郑阿姨送医,不用子女帮忙;如果网购,他们会送货上门,服务到家。
郑阿姨听得有点心动,但并没有投资。
几天后,小伙子开车亲自邀请郑阿姨到公司旗下的养老基地参观。参观过程中,小伙子宣称公司理财项目预期的投资年化收益率是在10%-14.5%之间,期限一般是一年,收益比银行要高。郑阿姨觉得对方说得比较靠谱,收益也可以,就开始投资了。
投资以后,小伙子会不时来郑阿姨家里做客,陪郑阿姨聊聊家常,给郑阿姨送鸡蛋、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
在此过程中,又向郑阿姨推荐他们公司的艺术品,说他们公司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保值增值功能,郑阿姨慢慢地信以为真,先后以养老项目和艺术品项目的名义投资了86万余元。
可是好景不长,“某某家”公司不能正常支付到期本金和利息,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查。
检察官提醒
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让老年朋友们感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多给老年人以情感陪护,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老年朋友们也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贪图小便宜。投资理财需谨慎,莫要轻信“真保本、高回报”的虚假承诺,守好自己的钱袋子,看好自己的养老钱。
防诈路上检察官为您护航。
西湖检察
供稿|李兆普
编辑|张永睿
【来源:西湖检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捂好钱袋子,护好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