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居民朋友们: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回应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关切的实际举措。为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守护好老年人的 “钱袋子”,提升识骗防骗意识,我们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一、牢固树立防诈骗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注册、填写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更不要向陌生人提供的银行账号转账汇款,坚决守牢钱袋子,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如遇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二、积极参与防诈骗宣传。在加强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身边的亲友宣传各类防骗知识,宣传引导关注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二维码,扩大防范 “养老诈骗”举报通道知晓度,引导他们不听、不信、不转载,通过拓展社会宣传覆盖面,提升全社会对养老诈骗的警惕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积极举报违法犯罪线索。积极向公安机关提供有价值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捣毁犯罪窝点、打掉犯罪团伙和抓获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依法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及安全。

防养老诈骗“五要”、“五不要”

1. 要保持警戒心理。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表现得很热情,在此特别提醒老年朋友,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过于接近,以免上当受骗。独自外出时不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2.要警惕上门推销。老年人独自在家时问居多,日常应多与邻居打交道,遇到可疑、陌生的人观望、敲门等情况,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对上门维修、送货、送礼物等不能确定身份的人员,尽量等子女回家后再接待。

3.要端正保健理念。要从正规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轻信所谓的特效药、神药、进口药,以防陷入“药托”骗局。

4. 要簪惕“各种讲座”。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不要育目相信高额回报和所谓“公司实力”宣传,防止陷入骗子套路。如遇电信诈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

5. 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手机要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软件,且要及时实名注册、开通“来电预警”、设置紧急联系人。

防养老诈骗 “五不要”

1. 不要轻易相信。遇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的电话、短信,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遇到问题要多和子女沟通,如有疑问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核实。

2. 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不要点击陌生短信、邮件、社交工具发来的链接,更不要随便安装陌生应用。

3.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在陌生、不正规的机构、网站填写资料,妥善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

4. 不要贪图小恩小惠。不要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赚大便宜”“不劳而获”的念头,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您出钱,一定要多一个心眼,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

5. 不要轻易转账、用钱。凡是要转账、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一定找老伴、孩子或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征求意见,商量对策,必要时要及时报警。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深入宣传揭露养老诈骗 “套路〞手法,提高老年人群体识诈防诈能力,广泛发动群众,主动提供线索,坚决铲除养老诈骗滋生土壤,彻底净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挤压“行骗空间”,保护老年群众的“养老钱”,用实际行动维护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全国养老诈骗举报反映平台:

12337

0551-62608919(工作日工作时间);

0551-62606571(夜间和法定节假日)

0561-110

0561-12345

来源:淮北市场监管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坚决打击整治养老诈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