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日常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医生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说饮食的选择决定了病情的进展和改善速度,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神化“饮食”对疾病的作用,要知道进食是所有生命个体摄入能量最主要的途径,而规范饮食只是具体了这一行为,它对于疾病的恶化或好转确实有所影响,但这个影响程度并不高,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方可见到成效,是辅助措施而非主要措施。

以前虽然也总能收到朋友们的询问,比如“某某疾病,能否吃某某食物”、“我是某某疾病,每天少吃一点某某可以吗”等,但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人们开始对食疗重视起来,最近一段时间,基本每天都会被这类问题轰炸,反而一些被疾病困扰患者的问题,常常被覆盖。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无法否认年龄的重要性!

尤其是部分低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知道心脑血管疾病虽然逐渐低龄化,但年龄依然是其最可怕的高危因素,因为高龄人群的动脉血管会发生硬化,这种硬化不可避免。

有些人可能会问“硬化就硬化呗,不一样能流通血液吗”,这种问题我经常能看到,看似有点道理,但实际上缺乏医疗常识,动脉血管的硬化是基础,当血管发生了硬化就会失去弹性,而我们血管内的血液量并非一成不变,且不说心脏泵血量无法控制,即使血液的注入和流出这一过程,都会产生“落差”,这时候就需要血管的弹性进行调节了,而高龄人群的动脉血管缺乏弹性,自然就无法完美配合,同时逐渐硬化的血管还容易使的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堵塞血管。

而饮食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机理,也差不多,只是更为微弱!

有句老话叫做“病从口入”。

从道理来看,确实没有任何问题,当我们选择吃什么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对身体的影响。

而不良饮食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在临床上被称为“脂质沉积”学说。

当然了,这种演变过程中间,同样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但最主要的依然是脂质的沉积,当患者长期大量摄入薯条、肥肉等高热、高脂食物,就会增加脂质的沉积,让血管壁进一步变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结果。

这在以前是公认的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高油、高糖、高热食物虽然依然受到大量人群追捧,但依然存在部分人群,开始了“另类”的方向,他们不仅年龄较低、经常锻炼,更是远离这些危险食物,但最后却依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社会里,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凶手”,到底是谁?

其实,这个“凶手”并不神秘,它一直隐藏在我们身边,并且默默承担着高压,它就是“脊柱”。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如果说最不能或缺的,应该就是手机了,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手机都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在我们沉迷手机的时候,我们的脊柱正在逐渐损伤,颈椎、胸椎、腰椎都会因为长期玩手机而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在早期可能并不明显,给人一种缓缓就恢复的错觉,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影响到周边的神经系统,使其紊乱放电,造成血管痉挛收缩的临床现实,这不仅会导致心肌缺血,更会加速斑块血栓的形成,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PS:没有什么疾病是简单的,饮食在众多疾病当中都有所“露面”,但我们需要明确轻重之分,辅助永远只是辅助,重视改善并没有错,错的是将之一当成唯一,忽略了主要致病因素。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评论私信告诉我!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规范饮食并非万能,血管之所以狭窄堵塞,其实“凶手”另有其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