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医疗条件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有效抗病毒的药物仍旧屈指可数,而且效果有限,所以抗病毒药物只是万不得已的备选方案。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上医治未病”的说法,有效预防疾病才是最高级的治愈手段。当我们面对病毒所致疾病手足无措的时候,治未病的“病毒克星”——疫苗应运而生。
疫苗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抵抗病毒的呢?
疫苗的本质就是通过将修饰改造过的病毒类物质注入体内,在确保不致病的情况下,模拟病毒对我们人体的入侵,从而诱发我们身体产生对这种病毒的有效武器——抗体。
比如,我们机体之所以能从病毒性感冒中痊愈,主要靠的是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杀灭,其中最主要的“武器”就是抗体。
有了抗体的保护,当真正的病毒入侵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能像久经沙场的老兵一样,将入侵的病毒迅速扼杀,将疾病阻挡在免疫系统的门外。
注射了疫苗就一定能预防病毒入侵么?
注射了疫苗也不一定能抵御病毒入侵。因为病毒是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其结构非常简单,同时也决定了其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
难道疫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么?
通常情况下,获准上市的疫苗,都是经过实验人员无数个日夜的研究、重复实验,将损害降至最低,达到医学水平上的安全之后才会面向社会人群进行接种。
但是说到底疫苗就我们人体而言,还是属于异源性的“入侵者”。人体对于异源性的物质自然会有反应,只是因为个体免疫系统的差异,对其反应程度不同罢了,因而有的人接种疫苗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为了避免疫苗可能诱发的不良反应我们该怎么做呢?
1、接种前:
首先,明确身体条件,是否有过敏史、用药史、基础疾病、发热、妊娠、备孕、哺乳等。有的话要及时询问医生,看是否符合接种条件。
其次,了解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全身性的心跳加快和呼吸、消化系统症状。
2、接种时:
配合确认接种疫苗的名称、剂量、接种方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操作。如有接种过程中的不适,如晕针应及时反应。
3、接种后:
听从接种人员指示,按压出血部位以止血。配合在接种处留观,至少30分钟。若发现异常应立刻反馈给接种人员,以避免接种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接种疫苗24小时内通常不建议洗澡或进行剧烈运动,以避免接种处沾水或者汗液导致局部感染。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寒凉、易过敏的食物。
如果疫苗需要多次接种,则应在接种完成后询问并预约下次接种时间,按时进行接种。如果接种后出现了轻微不良症状,建议密切观察,不用过度惊慌,如果不良症状持续或存在加重现象,要及时就医。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主任护师沈碧玉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接种疫苗后,如何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