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当今现实社会中,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孝顺自己。就连那些天天说“有工资,到老了,不指望儿女,不给他们添麻烦”的老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改口。
老人能走动,能自理,只要兜里有钱,一切都好说了。但是当他不能走路的时候,也不知道钱该怎么花,只能求助于别人。
有些老人住在老年人福利院,表面上不给子女添麻烦,但实际上,他们却要让子女为他们支付费用。那些住在福利院的老人,即便是遇到了有责任的护工,老人们也需要自己的孩子来帮忙。
每个人终有一天,都会有“求助于儿女”,那个时候,就会明白儿女之间,难免会有差别。
02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照顾父母是有难度的。
我奶奶已经八十六岁了。在她八十岁时,生活就不能自理了。爷爷去世得早,财产并不多,也没有工资,奶奶的生活起居,都是靠着这帮儿女。
奶奶有四个孩子,二个儿子,二个女儿。
为了奶奶的事情,儿子、儿媳、女婿、女儿都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商量。
我的姑姑说:“当年,我嫁到老李家时,没要过嫁妆,没分到一亩地、半间房,后来父母把积蓄拿出来,但我一分钱也没见到……”
姑姑这么一说,小姑也跟着随声附和起来。这时,我二叔也站了出来,说外嫁女不能养老。谁都知道,二叔结婚时,是上门女婿。
吵吵闹闹了几个小时,父亲站出来说道:“这样吧,嫁出去的女儿,上门女婿,每个月给三百块,剩下的,我们自己出。”
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能参与到娘家的分房、分钱。从嫁出去那一天起,似乎已经和娘家“撇清关系”。这种情况在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中更为明显。
做女儿的,总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没拿到家产,父母又不待见自己,凭什么要为父母养老?
还有一些女儿,拿了父母一大笔钱,却始终不把自己当成“主人翁”,依然以“外嫁女”自居,以此逃避赡养父母的责任。
只要家里有了“儿子”,女儿就会被当成“外人”,这种传统观念需要纠正,但很难改变的。
03
所谓积谷充饥,养儿防老。儿子才是依靠
在许多家庭里,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将其当作“户口本”来培养。在教育、财产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倾斜。
平时买衣服和书包,儿子会得到特别照顾,多花点钱,父母也不会有怨言。
我大舅生有一子一女。女儿订婚的时候,大舅说:“彩礼钱,必须得十万。”
大家问“为什么?”
大舅说:“我儿子要娶媳妇,女方彩礼也要十万。这样的话,我就可以一进一出,不亏不赚。”
这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是哭笑不得,无法反驳。
有一年,大舅在暖棚里干活时不慎摔倒,在医院住了半个月。
女儿就去了一趟医院,给了他五百块钱。剩下照顾的都是儿子和儿媳妇,轮流送饭去医院,心里虽然不舒服,但是又发不起火来。
在现实看来,女儿却成了普通亲戚,儿子成了真正的“家人”。
总会有一些父母,会想尽一些办法从女儿手里拿到钱,然后转手给儿子,把家里的财产都给儿子,一心以后让儿子养老送终。
虽然大家都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儿子有多好,但是,儿子要照顾年迈走不动的父母,这让他心里也很是心烦。并且,媳妇也未必会同意。
另外,也有一些父母,对自己的女儿很好,对自己的儿子不好,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照顾自己。因为,这是养儿防老的传统。
且不说儿子靠得住靠不住,就说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是往儿子那边靠。
04
“财产归谁,找谁养老”,给父母敲响了警钟,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做父母的,应该醒悟过来,尽量把男女之间的差距降到最低。关键在于戒掉“差别”心理。
首先,父母在养育子女时,不能有差别之分。努力培养子女,多读书,为社会做贡献。帮助成年子女,创业致富,有能力照顾好家庭。
然后,作为儿子要放弃“差别”心理,不要把妹妹、姐姐当成“储钱罐、摇钱树”。当父母对女儿好时,不要嫉妒,要赞许。
女儿要摒弃传统的“外嫁女”观念,做个“主人”,不能置身于事外。就算父母不待见你,你也要想想,从小到大,学费、吃饭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花费也不少。
最后,女婿、儿媳妇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把夫妻双方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不要把关系分得一清二楚。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人在一起,是一种缘分,难免会有矛盾,但是幸福却是难得的。
人老了,总有走不动路的时候,设身处地想一想,看着儿女们吵吵闹闹的样子,会是什么心情?想要处理家庭关系,要有远见,只有真正做到家庭内外平衡,你才能晚年幸福安康。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老年人需要人照顾时才知道,儿女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