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 郑嘉意 北京报道 6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宣传提纲》,要求准确把握政策要点,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4月推出的个人养老金政策。

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被公认为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对都市里为生计奔碌的青年,养老或是隐匿在调侃里的美好期待;但对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养老却是近在眼前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观念迭代、社会环境变化……新一代老年人及青年人的养老观念已与传统有所不同。

老龄化进程加速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存在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进程快、城乡差异明显等特点。

一是老龄化规模大、进程快。从规模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亿人,占比13.50%;从速度看,联合国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世界平均60岁以上人口增长比重世界增长值为2.5%,发达国家为3.9%,发展中国家为1.7%,中国为5.4%。

二是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压力大。数据显示,发达国家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而我国国民尚未完成财富积累就已面临养老问题。从抚养比来看,2020年中国老年抚养比达19.7%。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19.7%这意味着目前平均5名年轻人要抚养一位老人。

三是个群体差异显著,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差异化研究》指出,2011-2017年,老龄化城乡对比,农村人口老龄化率高于城镇,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高龄老人分布上,东部地区相应人群数量最大,占全国高龄老人的绝对比重在一半以上,中部高龄老人绝对比重为 19.50%,西部高龄老人规模最小,绝对比重分别低于东、中部33.84%、11.16%。

四是随着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近年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持续增长,但新生儿出生率数据却不断下降。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 8.52‰,首次跌破 10‰,自然增长率也同步下降。未来14年将有36776万出生人口陆续进入老龄阶段,加剧人口老龄化形势。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要应对现实中的养老挑战,就离不开养老金储备问题。

2021年,由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平台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养老储备日渐受到中国18至34岁青年重视,储蓄率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年轻一代每月的储蓄比例从2020年的20%跳升到今年的25%,每月储蓄金额达到平均1624元。

目前,我国养老第一支柱是指由政府主导实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是由企业与个人共同缴纳的职业/企业养老金计划,第三支柱则是基于个人意愿的养老储蓄计划。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指出,目前中国养老金体系仍旧存在资产总量不足、结构性失衡、第一支柱可持续压力大、第二及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

4月21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据悉,个人养老金的缴费将全部归集到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等条件后,可以自己决定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转入社会保障卡银行账户后自由支配使用。参加人可用个人养老金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5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商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融业务。

银保监会办公厅公开表示,商业养老金融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知》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商业养老金融的发展理念、突出养老属性、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充分披露信,及对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四个方面,有利于明确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的范畴和属性,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传统模式壁垒消融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我国的养老模式可粗略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三项。

居家养老指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适合自理能力较强、有余力帮助子女育儿的老年群体;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统一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服务,适合年纪偏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机构养老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老年公寓及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通常成本较高、专业性较强,适合年纪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单身或子女无暇照顾的老人。

随着行业发展,上述三种模式间的壁垒已渐消融。

传统养老模式下,家庭、政府、市场机构是泾渭分明的服务主体;而老龄化进程中,上述模式已无法兼顾老年人对情感、设施、服务、资金等诸多维度的复杂需求,政策推动下,打破供给主体边界、综合社会各类养老资源的新模式应势而生。

以居家养老为例。如今的“居家”已非人们刻板印象中仅由子女供养的“家庭养老”,而是综合社会各类资源构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模式。老年人居家同时,社会为将其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例如,北京市于2015年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要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专属餐桌、定点餐饮、自助型餐饮配送、开放单位食堂等用餐服务,体检、医疗、护理、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政策,欲对养护老人的子女给予适当补贴,减少“因养致贫”风险。

近年来,推动社会力量布局居家养老已成为国家政策发力的重要方向。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及,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快健全。

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的《“保险 + 养老”新趋势:2022居家养老服务报告 》指出,目前,诸多保险公司在居家养老领域跃跃欲试。居家养老称得上是蓝海中的太平洋,可为保险公司提供开拓性选择。

 为“专业化”买单已成趋势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下称“《报告》”)显示,仍有近八成受访者在未来更倾向于选择熟悉且舒适的环境,在“家门口”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同时,有两成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接受机构养老,选择更专业的康养服务。

具体而言,在《报告》覆盖的全国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中,有52.9%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同时提出“居家养老+上门+专业化”的服务需求;26.5%的居民也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社区日托或全托两种形式;亦有20.6%的居民愿意选择到发展成熟的机构养老,享受专业化服务。

值得一提是,《报告》中,“专业化”已成为所有受访者的共同诉求。

如青睐居家养老的受访者亦提及,希望将家里按照养老院的标准配置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选择社区养老的受访者也希望社区养老要提升护理人员专业度,提高智能水平。

在养老机构的选择中,受访者则会重点关注医疗设备的完善与先进、医护人员的数量与专业度。对比郊区自建医院仅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靠近三甲综合医院的养老机构更受受访者青睐。

消费水平上,受访者也表现出于为“专业化”服务买单的倾向。

《报告》显示,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50岁及以上群体的巨大养老消费潜力开始呈现; 60岁及以上群体还有相当数量的金融资产和房子等不动产收益作为养老金来源。对于中高端机构养老,平均每人预期花费超过9000元/月,老人在养老机构花费的心理预期对比过去有所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报告》受访者为30-85岁城市居民,在选择上或与农村居民有偏差。国家统计局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60 岁、65 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比城镇高出 7.99、6.61 个百分点。目前,相较城市居民,农村老年人口仍面临着养老模式单一、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以及城乡养老资源差距巨大等更为基础的问题。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李致鸿)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个人养老金发展加速 养老储备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