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日,“从理念到行动:2022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在线上举行。
6月30日至7月1日,“从理念到行动:2022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在线上举行。
在主题为“ESG投资与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分论坛中,IFCII联席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党委副主席周延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MSCI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运营决策委员会主席吴佳青,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赵耀辉等嘉宾展开了深度讨论。
周延礼:绿色金融仍存五大问题
周延礼指出,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绿色金融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绿色金融政策效能低,多主体、多目标间的矛盾突出;
二是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市场主体需求;
三是试点考核体系相同,监管政策对区域的差异关注不够;
四是国际合作有待深化,“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有待加强;
五是社会广泛宣传,培训偏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加快建设。
对此,周延礼提出四点政策性建议:
首先,监管机构要加快建设与协同国家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和监管机制;
其次,绿色金融需要丰富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多方面的风险管理的监控,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产品的发展规模,建立专项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绿色金融需适应扩大地区的试点,优化政策措施及考核标准。根据全国的绿色金融发展需求,在现有的试验区开展气候与环境的信息披露、多角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广先进的试点成功经验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绿色金融发展区域外的外移效应;
最后,金融决策部门要加强绿色金融的培训,搭建专业的学科和培养体系。通过开展与绿色金融、低碳发展相关的科普培训、智库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资源等,整合各方优势,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张承惠:ESG既是发展理念又是评价工具,对第三支柱健康发展作用会越来越大
从事多年ESG研究的张承惠认为,ESG的本质可以归纳为发展理念、行为标准、评价工具和投资产品,它对于第三支柱的作用就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筛选出优质的投资对象,剔除ESG表现不佳的企业。”
目前我国ESG评价体系起步相对较晚,市场认识也不够深入,更多情况下仍是以追求财务回报作为重要的投资判断标准,张承惠认为,未来随着资本市场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这种市场投资行为的导向会逐渐改变。
“从投资管理、养老金管理机构和监管部门的监管导向来看,未来我相信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会更多督促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更多地采用ESG的方法。”
张承惠指出,在第三支柱的发展过程中,高达十万亿投资金额中会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公募基金的方式去投资,“投商业养老保险、投银行理财,都会间接通过金融机构的行为在金融市场投资,那么这个投资过程都会越来越多地用到ESG评价工具,所以,我相信ESG评价对第三支柱的健康发展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曹德云:ESG对保险业长远发展有益
曹德云认为,ESG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开展ESG投资有助于提升保险机构自身的ESG评级;在传统金融风险、转型风险,环境与气候风险并存的大背景下,保险资金开展ESG投资也成为提升保险机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能有效地去赋能保险机构的ESG实践,为其进行ESG投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和数据保障。
另一方面,政策机制不完备、市场活跃度不高、机构能力建设滞后等,也为机构开展ESG投资带来了挑战。
李文:2020年全球ESG责任投资规模破35万亿美元
李文介绍,包括养老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在2020年全球ESG责任投资的规模就已经突破了35万亿美元,2016-2020年的增长率达到5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的原理就在于养老金具有投资期限的长期性,投资目标的稳健性和投资影响的社会性这几个先决特点。”
李文认为,ESG责任投资充分关注企业的长期风险和长期价值,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这与ESG的几个特点很好地契合在一起,能够满足养老金的投资管理需求。而二者的有机融合和发展又将促进和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赵耀辉:可通过ESG评价给予小额账户管理机构额外奖励
赵耀辉认为,低收入人群风险承担能力弱,需要在设计第三支柱的时候给予更多、更透明的信息,通过更多的信息披露、随时查询余额等,吸引这些人群参与养老金;同时,税收优惠对这一人群的吸引力并不大,因为他们本身缴的税很少。
“为了吸引这些人参与第三支柱行业,我建议提供额外的激励。”
此外,赵耀辉建议,或许可以通过ESG评价指标,对参与管理小额账户的机构给予额外奖励,“至少是承担了社会的责任,是帮低收入群体管钱,能够给他们比较高的回报,实际上也是帮助他们养老了。”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秦燕玲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