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慧养老面临的机遇和认识误区

当前智慧养老面临的机遇和认识误区

导语

当前智慧养老面临的机遇和认识误区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当前智慧养老面临的机遇和认识误区

当前智慧养老面临的机遇和认识误区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当前智慧养老面临的机遇和认识误区
当前智慧养老面临的机遇和认识误区

我国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和寿命高、健康状况差两个显著特征。同时,由于抚养比失调以及受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独生子女一代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意愿更低。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养老服务供应缺口,而这一缺口将首先出现在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居家养老领域。

智慧养老面临的新机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危机,不仅仅在规模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目前还看不到任何可能的解决办法,无论是像美日等发达国家那样引进国外劳动力,还是提倡重新回归家庭养老在中国都难以实现。随着养老服务劳动力的短缺,养老服务的成本也将持续上升,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支付不起养老服务费用,严重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也在快速地发展,随着这些技术的深入推进,它们进入养老服务各个环节的条件也逐渐成熟。因此,我们有望在真正的养老服务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开始规模化地应用这些技术,部分甚至全部替代传统的人力,将节省下来的人力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功化解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的危机。但这一时间窗口并不长,当前,很多四五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养老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由于一线城市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较大,目前还能吸引收入凹地的劳动力,但是由于年轻一代服务人员稀少,以及四五年内,随着60后一代服务人员退出劳动市场,服务供给将出现明显的断层,价格也将大幅度跳升。因此,在三五年内智慧养老是否能够在若干个领域大规模应用起来十分关键。

但是,由于养老这一行业自身的特点,新技术在落地应用时需要克服一系列行业特有的障碍,包括产品的适老化程度低、老人家庭网络连接的缺乏、新产品对老人的直接效果不明显和牵涉的协作方过多等多个方面。

智慧养老在生活中的典型应用

目前智慧养老的技术成熟度、产品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等决定了能够切实落地的应用并不多。以下是针对独居老人并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大规模落地条件和成熟度的应用:

非穿戴式老人居家安全监测系统。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近几年来,老人去世多日却未被发现的新闻频现网络,使这一问题受到了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基于老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只有那些在使用中不需要老人参与和配合的应用,才有可能大面积持续地用起来。“非穿戴式老人居家安全监测系统”恰好可以满足老人的需求,这套系统不用穿戴在老人身上,而是通过在老人的居所部署传感器,服务人员和老人的子女即可通过手机观察到老人在家的“活动数据”(而不是关系到隐私的影像信息),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安全守护服务。

带有显示屏的智能音箱系统。独居老人常常和外界联系甚少,尤其是在他们的体力衰退导致他们不再出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后,长期的离群索居不仅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缺乏语言交流更是对大脑等多个器官有负面的影响,而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简便易用的远程社交工具和娱乐工具,还可以设计多种鼓励老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活动,成为独居老人在家的精神伴侣。

其他诸如 “老人聊天陪伴机器人”“失能老人排泄管理系统”等智慧养老产品都在日益成熟、完善当中并将有望解决养老服务当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智慧养老需走出认识误区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智慧养老的示范项目,去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甄选了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的示范项目。经过仔细考察,我们发现,真正可持续、值得推广的项目很少。究其原因,大部分项目在设计或者实施的早期阶段就走入了误区,而这种现象仍然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这些常见的误区包括:

概念至上。新概念容易吸引眼球,容易引起领导重视,因此,借助于一个新概念的炒作推动智慧养老立项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根源,是这些案例并不需要市场检验,靠概念即可以获得资源和业绩认可。虽然国家鼓励创新,但单单靠一个概念是无法形成有价值的落地服务的。遗憾的是,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大批炒作概念的项目应运而生。因此,在考虑智慧养老项目的时候,需要判断其仅仅是一个概念,还是已经从概念发展到了应用。目前养老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典型的被炒作的概念。从个别功能的瞬间展示到长年累月的持续使用,依然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所有那些昙花一现的智慧养老项目,往往无法越过这一巨大鸿沟。

技术万能。由于缺乏深入了解,有一些人对技术存在着一种盲目崇拜的心态,认为技术是无所不能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被技术解决。这个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养老恰恰是一个检验技术的试金石。一个技术方案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取决于很多技术以外的因素:老人的使用意愿、配套方案、应用价值、商业逻辑、合规性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将可能导致方案的不可持续,乃至失败。在所有的技术应用场景中,可以说养老是对技术最不友好的。

忽视体验。任何技术应用的成功取决于用户是否愿意并能够持续使用该技术,而这又是由用户的实际体验所决定的。目前大批智慧养老产品的设计严重地忽略了用户体验,比如,定位手环的设计者完全没有考虑过失智老人是否喜欢佩戴,腕表的设计者也基本没有认真地设想过老人在紧急状况下还能否摸到并按下那么微小的按钮。

低估融合。在强调技术创新的时代,技术创新者往往比应用创新者更受追捧,这是一个典型的忽视产业链的思维。因为,最终落地的是服务,很少有一个服务是由单项技术构成的,几乎所有有用的技术方案都是多项技术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有机的技术整合。融合本身是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但这往往被低估。而只有通过系统集成工作,才能发挥出各项技术的特长。

总而言之,养老服务供给短缺将是一个可见的危机,而化解这一危机的唯一途径是大规模采用智慧养老产品,将服务人员从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服务中解脱出来。同时,目前智慧养老的使用往往走入误区,导致规模化的成功应用稀少,目前已经出现的“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和“精神陪伴”产品已成功落地,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智慧养老产品出现,以协助养老服务业升级并成功化解养老服务供给危机。

(作者系全国智能养老专家委员会委员、智慧养老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