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 扬州市解题“三最”让老人颐养在社区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江苏 - 扬州市解题“三最”让老人颐养在社区
走进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新仓巷社区张翠霞家采访,老人正在和远嫁云南的女儿打电话“谈判”。
“你那儿气候是好,可住着太挤了,听不懂当地话,菜也吃不惯,哪有在扬州舒坦。你放心,社区老年餐厅的饭菜好吃又便宜,家里现在都不开火;‘健康之家’的医生每周来给我量血压;社区还有个小剧场,我现在天天和老姐妹去唱扬剧……”
老伴去世后,张翠霞每年都会去昆明女儿家住半年。不过这次,她不乐意这么早去了。“社区为我们老人建了一个安乐窝,医食住行设施齐备,服务特别好。人老了,不想出门,家里最好。”张翠霞说,和女儿商量好了,进了腊月再去昆明,一起过年。
张翠霞所说的“安乐窝”,是扬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建设的老年颐养社区。该市围绕老人最怕、最盼、最怨的事,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努力构建10分钟左右半径的为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得到“身边、床边、周边”的养老服务。
“扬州今年新建了22个颐养示范社区,年底前将全部投入运营。”扬州市民政局局长王振祥说,该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颐养社区建设纳入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和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新路子,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社区颐养天年,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老人最怕啥?最怕大病致瘫、失能,自己遭罪儿女更受罪
扬州这样干:新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护理院为家庭减负
前段时间,一张名为《独生子》的摄影作品刷爆了朋友圈,照片画面背景是狭窄的病房,一名年轻男子坐在两张病床之间,守护着重病的父母,三人看起来是那样的无助。
三个月前,家住润扬佳苑小区的张欢也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这张照片,还写下了五个字:“我该怎么办?!!”
35岁的张欢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子正在上小学,母亲前两年中风瘫痪,今年8月父亲又查出患上膀胱癌。“天塌下来一样,当时脑子里就在想怎么办、怎么办?我们夫妻要上班,孩子要上学,两位老人都要人照顾。我请了几个月的假,但这也不是办法啊!没工作就没收入,老人治病花钱跟流水一样……”
最近,张欢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本月初,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子津街道颐养综合体投入运营,就在张欢住的小区内。这是全市首家“居家+社区+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可提供机构托老、居家上门、日托照料等综合服务。“就在家门口,费用也不高,早上把两位老人送过去,晚上下班接回来。那里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工,比我们护理都仔细。现在我回厂里上班了,家里整个‘阴转晴’。”
聚焦失能老人照护需求这个“痛点”,扬州民政部门大力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和护理型机构、老年护理院建设,今年已建成3个街道日间照料中心、8家综合型养老护理院和康复医院、99个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型床位达到1.2万张,让照料失能老人的重任不再由子女独自扛在肩上。
“目前我市重度失能人员约2.53万人,失能人员的长期照护需求量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江洪斌说,扬州积极引入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在社区建设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和街道养老综合体,让老人“养老不离家”。“像扬子津街道就是引入上海慧享福公司来运营,还有运营雷塘社区护理中心的教投369公司、运营武塘社区护理室的瑞和护理院、运营文昌花园老年公寓的九如城养老公司……这些机构设施全、环境好、服务优,医养融合,能帮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明年1月1日,扬州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入住医疗、养老机构或居家接受照护服务可享受最高每人每天80元的补助。“长期护理险实施后,像我们这样拥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就能真正减负了。”得知这个好消息,张欢脸上的笑容更舒展了。
老人最盼啥?最盼医和食有人管、看病不用愁、三餐不用烦
扬州这样干:家庭医生签约勤上门,中央厨房助餐好吃不贵
“毛大爷,今天血压有点高,你最近吃盐还是多了,应该减少米面的摄入量,多吃蔬菜,再坚持吃点钙片。”每天上午,家庭医生陈穆香总是背着一个小药箱,挨家探望她的“签约患者”。
作为全市首批颐养社区示范点,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岭街道便益门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由辖区优秀党员陈穆香医生牵头,于前年开设了全市首家家庭医生工作室。
提到“木香家庭医生工作室”,家住莱茵苑小区的颜奶奶有着说不尽的感激。颜奶奶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患有乳腺癌的她有一次深夜11点发病,老伴看情况不对劲,赶紧打电话联系陈穆香,经过上门及时治疗,颜奶奶的疼痛感大为减轻。
老年人身子骨弱,不少人是独居,一些小病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成大病。为此,“木香家庭医生工作室”与老人签订服务协议,建立起健康档案,提供量血压、测血糖、针灸等基本医疗护理服务。此外,工作室还积极联合苏北医院等专家,每月定期进小区为老人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
如今,这样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在扬州遍地开花,截至9月底,全市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已达66.3%。
“不要辣的,油别太重。”70多岁的黄大妈家住双桥街道虹桥社区,子女在国外,自己一个人不值当做饭,之前都是随便凑合几口,现在她几乎每顿中饭都在社区食堂吃。黄大妈告诉记者,社区食堂每顿三菜一汤,每周七天菜品不重样,口味清淡,老年人不仅吃得饱、吃得好,更吃得健康。去年,央视《新闻联播》聚焦虹桥社区社区食堂,点赞“一碗饭”展示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品质。
据了解,虹桥社区引进“就帮您”家政服务公司承办社区食堂,今年4月建成开放了1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可同时容纳30多人就餐,每天可为200余人送餐。这个“中央厨房”除了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还承办桌宴。
今年以来,市民政部门紧紧抓住助餐配餐这个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在10个街道开展了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了“中央厨房+社会组织输送+社区助餐点”的社区配餐网络,推行助餐服务一卡通,构建全覆盖的助餐服务网络。到今年底,全市将新建成街道级中央厨房4个、老年人助餐点137个。
老人最怨啥?最怨儿女不在身边,有话没人说、生活太孤单
扬州这样干:新建社区老年活动室,实施老人精神关爱项目
子女做好一碗汤后端到父母家还没有凉,就是最好的居住距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婚姻、住房等诸多原因,“一碗汤的距离”往往难以实现,老人们不得不忍受着空巢的寂寞。
儿女不在身边,有话没人说、生活太孤单,为了解决老人最怨的这些事儿,扬州不断完善颐养文化环境,全市今年建成县级老年活动中心5个、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20个、社区老年活动室100个,为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阵地。同时,市民政局在市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40个老年精神关爱项目,为空巢独居、失能失独、高龄孤寡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文体娱乐、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惠及25164名老年人。
徐凝门街社区的空巢老人吴世宝,定期会享受到社区志愿者上门提供的助浴、居家养老服务员料理家务的服务,“我打电话给我儿子,让他放一百个心,社区把我照料得很好,我儿子每次回家都要去社区表示感谢!”社区还开设了“铃声上门服务”,每天一个问候电话,让吴世宝有事就按铃,老人心里热乎乎的。
卜杨社区有空巢老人45名,其中失能、高龄老人32名。社区一直坚持为这些特殊老人提供助浴服务,如今这项服务提档升级,增加了陪聊、陪餐等“为老”服务和老年潜能开发“老为”服务,由“助浴”发展为“助心”,由一般的生活照顾发展为精神关爱,将服务向精神层面拓展。
此外,扬州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也取得突破,锦旺苑、皇宫北苑、文鹤翠园等十个老小区的15个单元楼将首批加装电梯,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12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住宅适老化改造,为他们配备呼叫设备,在室内安装扶手、防滑设施。
“市级有‘12349’养老服务平台、区级有虚拟养老院、街道有社区居家综合护理中心、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均每个社区有1.1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王振祥说,按照居家养老服务精准化、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体系化的发展思路,市民政部门扎实推进颐养社区建设和探索,服务体系更完善、服务主体更多元、组织架构更优化。2018年,扬州居家养老直接服务人数将达10.89万人,同比增加17.36%,各个主体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700万人次,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28.0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