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北京“医养结合”工作的看法

对做好北京“医养结合”工作的看法

导语

对做好北京“医养结合”工作的看法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对做好北京“医养结合”工作的看法

对做好北京“医养结合”工作的看法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对做好北京“医养结合”工作的看法

对做好北京“医养结合”工作的看法

第一、北京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字大,25.4%的比例、北京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长寿、高龄人口、失智、失能、保障、兜底人口多,不足5.4万老人在机构养老,超过98%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北京养老主战场恰恰是原来养老设置和服务的空白地,从无到有,民政没准备好、卫健委没准备好、政府没准备好、社会也没准备好。要服务北京四分一的人口,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社会设施和服务人员是否有四分一的部分,为服务老年人做好了准备?能不能把机构的养老床与医疗结合?能不能把医疗的病床变成养老的床?能不能把居家的床变成养老床、治疗的病床、安宁疗护的看护床?医疗和养老机构是否有就近上门服务的人力、能力和动力?显然都是不足的。目前的情况北京“医养结合”条件不足,越到基层、越接近居家老人,特别是广大农村,覆盖面不足、服务力量弱、服务人数少,已经是自顾不暇、“医养结合”的服务能力极其不足。民政如此,卫健委也是如此:目前村卫生室极度萎缩、人员缺乏,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1738 家,社区覆盖率仅55.36%,平均2.2名卫生服务人员,有效开展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有难度;即使是家庭医生团队,目前也没有开展居家医疗卫生服务;还有些单位个人考虑利益和收入问题,不愿意开展这项服务。这是北京“医养结合”的实际情况,现实如此,必须认清现实。

第二、北京“医养结合”的主攻方向,不仅仅是526家养老机构(含街乡养老照料中心)的医疗条件、医保资格(目前不足100个)问题,不仅仅是755家养老服务驿站具有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736家医院、3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613个村卫生室具有养老服务能力的问题,而是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在更大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北京的医养结合,有效解决北京349.1万老年人的大健康、积极健康养老的问题。

第三、《北京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对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北京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要让老年人积极健康养老,“医养结合”要围绕健康养老需求。“医”不等于医疗,也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而应该是大健康的“医”,医养结合是综合性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立足生命全周期,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体检到医疗、康复、护理等等、安宁治疗全过程、全链条地给予老年人支持。

第四、“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能减轻慢性病人压床经济负担,有效加快医院病床的周转,减少医保支出、财政补贴和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对居家生活老年人而言,这一模式更符合其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因此,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急需的医、养、护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对他们的健康进行支持和保障,探索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体系,是破解北京养老服务难题,提高居家生活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中之重。

第五、“医养结合”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慢病干预及分层管理、双向转诊、紧急救护、健康预防、康复指导、健康心理自选以及心理慰藉等等。“医养结合”是大课题,主要还是人(老人)和人(医生、护士、护理等)的问题,受到很多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影响,是居家养老能否实现的核心要素。不同于助洁、助餐等一次性服务,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类似于把医院的病床或者养老院的护理床搬到家,有持续性和保障性的要求,需要检查、持续评估、诊疗和干预、记录存档等,需要组织和系统的支持,具体实施和实现环节非常多。当前民政、卫健委和社会组织开展了对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重症疾病和癌症晚期老年人对健康医疗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