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长必读:侨帮侨 老帮老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养老院长必读:侨帮侨 老帮老
养老院长必读:侨帮侨 老帮老
周翠花是青田县汤垟乡侨颐幸福院的院长,自2013年10月,侨颐幸福院开张以来,三年半时间里,她料理着20多个高龄老人的吃喝拉撒,有老人打趣喊她“老板”,更多的人喊她“翠花”。
青田是有名的侨乡,而周翠花所在的洪口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华侨。这个户籍人口900人的村子,现在还住在村里的大都是留守老人。2011年春节,周翠花和同村华侨聚会时,席间有人反映说,父母年纪大了,平时孤苦伶仃,没人照顾,自己在外工作也不放心,要是村里建个敬老院就好了。听此,众人连声赞同,有几位同乡表示“只要是周翠花出面筹建,我们愿意捐助”,还有3位华侨,当即承诺每人捐款10万元。
大伙如此信任她,是因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翠花就担任村支书多年,修路修桥,为村民谋福利,哪怕退休了,还是喜欢“管闲事”,帮村民解决问题。
华侨村民的热情让周翠花坚定了筹建养老院的决心,于是,她四处考察学习、呼吁村民捐款。很快便筹得资金60万元,再加上青田县和民政部门的部分拨款,不到一年时间,养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最多的时候住了有40个人,由于部分高龄老人去世,现在住了20多个人,年纪最大的96岁,年纪最小的是村里的低保残疾户,50岁。”周翠花对每个入住人员的情况如数家珍。
平时,周翠花住在青田县城,但由于要照料老人,她不得不常年奔波。“只要下大雨或是刮台风,我都住在养老院,即便已经回城,但只要有事,半夜我也赶回来。”周翠花的4个女儿都在国外安家,女儿们经常说让她过去享清福,但她却走不开。
为了让老人时刻知道子女的动态,女儿给她买的苹果手机成了老人们的“公共电话”。周桂花不光学会用智能手机,还会发微信跟村里的华侨联系,加了三四十个华侨群,“让老人子女了解老人,也让老人可以跟子女视频,享受亲情。”而老人住惯了这里,也舍不得回家。“96岁的老吴,在这里住了3年半,儿子想他接回家住,他说什么也不肯。”周翠花说。
运营一个养老院并不容易,周桂花更像是兼了外联部长,四处“众筹”、争取政策支持,联系公益组织等,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记者问她每个月要发多少工资,她说自己和会计不拿工资,“其他人的工资也较少,像是买菜的人只有500元,护理阿姨1000元。”即便如此,养老院才勉强收支平衡。
她说,侨颐养老院靠着侨胞相互帮助,作为年轻老人,也应该帮助年龄大的老人。“他们开玩笑说我要干到100岁,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