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慧平台让“家中养老”变为现实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重庆:智慧平台让“家中养老”变为现实
原标题:智慧平台让“家中养老”变为现实
“说实话,不是你们‘助老员’及时地跟进介入,老人家不知还要吃多久的隔夜饭。”7月31日,渝北区两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起辖区的张连鑫(化名)老人的生活变化,感慨连连。
特困老人通过智慧养老系统吃上新鲜饭菜
张连鑫今年63岁,现居住在回兴街道化家湾,未婚又无经济来源,家庭困难,是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
因张连鑫老人有轻微智力残疾,说话又口齿不清,在2018年6月之前,其每月特困人员生活供养金很难正确支配,导致他经常性吃发馊隔夜饭。
渝北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像张连鑫这样的300多名政府托底老人(残疾、高龄、低保、特困、失能等),向安康通·渝北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购买了居家养老线上信息和线下助老服务。
该中心“助老员”上门服务后,经由社区监督,除张连鑫本人每周从特困人员生活供养金中领取50元零花钱外,剩余款项由“助老员”从超市购买食物后去社区报账,再由“助老员”去老人家里为其做饭,而这一切需求均通过网络完成点单、派单、评价等。
“张连鑫老人的故事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整个过程非常不简单。”安康通·渝北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卓霞表示,这其实是将智能终端和互联网整合之后,链接线上线下资源综合得到的结果。
对于该中心的签约老人,首先会发放一步“老年智能机”,即外表看起来就是一部老年机,但实际上该手机具备了精准定位、一键求救、紧急救援、电话关爱等等数十种智能手机都未必具有的强大功能。
该中心推出的“智爱护”智能居家养老看护服务,配备了高精度感应器和智能呼救主机,可以实时监护老人的日常活动,并通过智能算法对行为模式进行自主学习,在发生如摔倒、酣睡过长等情况时自动报警,并通知亲属、物业,呼叫紧急救援。
“身处外地的子女,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了解父母生活状态和健康状况,同时还能实现随时沟通,做到‘不在身边也能陪伴’。”卓霞表示,这对空巢老人而言具有的意义十分重大。
智能平台破解居家养老难点
“现实证明,在机构、社区、居家三种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更容易被家庭和老年人接受。”渝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居家养老经济、简便、灵活、更具亲情等特点,很难被其他模式替代。
2016年渝北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江苏三胞集团旗下安康通公司,组建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
借助该平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台具有定位功能的老人专用手机,老年人只要按下SOS键提出服务需求,指挥调度中心根据老人所需派出工单,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从服务确认到服务跟踪、服务评价、质量回访,整个工作流程均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完成。
老人通过点单即可享受上门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效率,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促使传统养老方式转变为依托“互联网+”的现代养老模式。
渝北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符合相关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每人每月50元的信息服务和119.3元(4小时)的助老服务。信息服务包括借助定制老年手机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定位服务、主动关爱、生活信息咨询、心理慰藉等服务;助老服务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行等服务。
截至目前,渝北区已为2272名政府托底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减轻财政压力
据测算,在渝北区建设一家300张床位的养老院需投资4000万元左右,老人入住后每月还要缴纳上千元的费用,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远远低于机构养老。
“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物联化的养老服务,而且大大节约土地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还有效缓解了实体机构的养老压力,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渝北区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智慧健康养老,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全面汇总老年人基础信息和服务需求,整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信息,积极构建智慧健康养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