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镇:打造“1+N”养老服务模式 提高农村老年人获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海口镇:打造“1+N”养老服务模式 提高农村老年人获
海口镇位于安庆市西郊,隶属于大观区管辖,镇内三面环水、土地肥沃,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4.6万人,常住人口约3.5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7230人,其中留守老人近4000人,占50%以上,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182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青壮年务工人数的增加,海口镇的留守老人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失能化、空巢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妥善解决养老助老问题成为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海口镇政府在市、区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整合现有养老资源,盘活社会养老资本,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改善养老服务条件,打造出“1+N”农村养老助老服务模式,初步解决了特困老人“老有所养”的兜底保障问题,也大大满足了留守老人“老有所乐”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农村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N”养老服务模式将“老有所养”的受益面不断扩大
在农村的养老问题上,失能、失智、失独、经济困难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较为迫切,其中不能自理的特困老人,其“老有所养”的兜底保障问题尤为严峻。近年来,海口镇探索出“一所农村敬老院和N所社会办老年养护院”补充发展的新路子,使“老有所养”的受益面不断扩大。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守住兜底服务底线。由政府出资兴建,政府投入运营的海口敬老院,在2009年完成改扩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总床位数147张,现已入住79人,入住率53.74%,这些老人中大多数是农村五保老人,他们的吃、穿、医、住、葬全部由敬老院承担,衣食不愁、生活无忧、精神满足成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这所敬老院,基本能够容纳自愿到敬老院入住的全部五保老人,切实解决了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的兜底问题。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拓宽养老服务渠道。虽然公立敬老院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但考虑到资源和资金有限,一所敬老院无法满足更多其他贫困老人的养老需求,尤其是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养护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海口镇利用闲置资源,2016年先后投入两百余万元,对镇内一处养老用房进行改造提升,以公建民营的形式,引入社会资本,于2017年年初成立了镇内第一家老年养护院。后又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事业,另一家老年养护院在今年十月份正式对外营业。这两所养护院的投入运营,意味着我镇老年人集中养老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对全镇养老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N”助老服务模式将“老有所乐”的愿望变为现实
通过走访发现,在农村有很多能自理的老人,即使年岁大了也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他们宁愿每天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老有所乐”的老年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的主流模式。基于此,海口镇政府坚持两个原则,充分发挥“一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N个农村互助幸福院”二级养老服务网络的作用,不断提升农村养老助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坚持镇级指导和村级主导相结合的原则。今年以来,海口镇依托敬老院这一平台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总体安排镇域内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督促指导各村(居)开展养老助老服务工作,定期组织镇、村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分别在红星、镇江、保婴等村建立农村互助幸福院,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以村集体为主导,每个村至少组建一支养老服务互助队伍,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养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从服务效果上看,红星的老年人志愿服务队、镇江的法律维权服务队、保婴的戏曲文艺服务队开展的系列活动,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开阔老年人的视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这些村老年人的一致好评。二是坚持购买服务和邻里互助相结合的原则。各村(居)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集体商议决定可以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名单。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因人施策,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效益,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各村以村民组为单位成立邻里互助队伍,自我帮扶、自我发展。在失能失智和高龄的五保、低保、特困老人中,通过送米、送油、送面等送日常用品入户的方式,解决这类群体的日常生活难题;另外,通过送精神慰藉、送医疗服务、送文艺演出等方式,解决其他空巢独居老人的空虚寂寞问题。
此外,海口镇在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探索养老助老服务新模式上,还积极整合上级和本级财政资金,争取社会资本参与,不断改善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条件,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使养老助老服务朝着更加信息化、智慧化、专业化的方向良性发展,切实提升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