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探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亟待多部门共同扶持
导语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山东探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亟待多部门共同扶持
山东省早在1994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共有1895万老年人,老年人口全国第一。我省在2040年将达到老年人口数量高峰,约占我省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如何妥善处理好养老问题,成了省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们思考的问题。山东省政协常委张庆明就建议称,“医养结合”是养老的主要模式之一,但目前我省“医养结合”型养老院严重不足,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严重脱节,对此应理顺“医养结合”所涉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对专业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政策。
现状
目前全省约2000家养老机构 服务质量较缺失
此次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群众代表、山大齐鲁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山去年下半年曾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全省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据课题组了解,现阶段省内共有养老机构2000家左右,其中床位数超过100张的仅有352家,包括敬老院、福利院、疗养院和老年公寓等各种类型。且目前山东省养老机构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养老机构种类较中西部地区丰富。我省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整体资源分布不均、服务单一、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等问题。
通过对省内老年公寓、敬老院、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病房、护理院等33家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进行调研,课题组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希望养老机构内配备有简单的医疗设备、康复设备和常用药品,以及对买药享受医保提出要求。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养老机构中基本设备较缺乏,比如走访的6家老年公寓,仅有2家配备有血糖仪、血压计等简单医疗器械,但这些老年公寓的老人很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还有老人反映,自己的退休金在每月3000元,老年公寓收费标准为每月2000元,再加上一些额外的医疗负担,所以希望在老年公寓内买药能享受医保。
老年人们还对机构内的护理人员提出了要求。通过调研走访,课题组发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护工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按照国家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 3:1。但调研的6家老年公寓,仅有1家护工与老人人数比小于1:4,其余5家均大于1:4,最低的甚至达到了1:7,且护工很多为下岗工人或农民,陪护质量较差。护工缺口大,护士更是没有,多数养老机构均没聘用护士。
老年人们还对入住养老机构后健康长期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失去老伴、离开家庭后,感到孤独,希望在养老院能得到精神慰藉;对常见慢性疾病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而这些都是养老机构目前非常缺失的。
问题
多部门管养老 “多人管”导致“无人管”
刘德山说,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省人口的19%,而这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又占到20%,更多老人选择了社区和机构养老,但对于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必须医养结合。省内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但都只涉及到资金、税收、土地使用以及开办程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入住老人的医疗挂靠问题、机构的管理标准、对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与医疗人员的帮扶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太多的提及,难以满足养老机构自身以及入住老年人的多种实际需求。且目前政府出台的大部分政策偏向于公办机构,民营机构享有的优惠政策较少且难以落到实处。
此外,虽然根据政策机构享有床位等政策性补贴资金,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落实保障制度,这些补贴资金并没有正真落实到位。此外,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标准,许多机构对机构内的各类设备设施以及护理人员的配置都达不到实际需求的标准,导致了各个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个问题是,由于房租等原因,很多新建养老机构被建在近郊区,城区内的养老机构大多设施简陋陈旧,而近郊区的老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远小于城区的老人,导致了城区老年人难以找到满意的养老机构,近郊区的养老机构资源又相对过剩。”刘德山说。
山东省政协常委张庆明同时也发现,“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计和社保等多个部门,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归卫计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准入和报销标准由社保部门负责核定。这些部门各司其职,虽然都涉及“医养结合”,但如果没有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真空。这种“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使得各部门对各项扶持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建议
对养老机构实行“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
对此张庆明建议,应理顺“医养结合”所涉及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对专业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政策。省级要加大各类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全省“医养结合”型服务机构建设项目。各市要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以及乡镇卫生院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同时结合我省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鼓励通过整合、转变用途等方式,实现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鼓励现有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和民营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支持其增设养老、康复床位,如条件成熟则可直接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的护理院,探索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既满足老年人群生活需求,又满足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康复的需求。
“医保是养老机构绕不过去的坎儿。所以要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畴,特别是要将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解决老年人和医养结合型机构的后顾之忧。”他还建议在各级护理、职业学院增设老人家政、护理专业,或者在医学院校增设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使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进行捆绑,拓宽学员就业渠道。相关部门举办养老服务队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于在“医养结合”机构工作的医护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等待遇方面应等同于普通医疗机构人员。
刘德山则表示,很多养老机构在成立之初能达标,但运营一段后则不能对自身再建设。所以应进一步完善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定期对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进行评定,确保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一直能达到标准,从而使养老机构的法律法规能真正规范养老机构的运营。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处配套建设阶段
中心内建多家特色专科医院 酒店等配套成熟
10日,正在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济南代表团继续进行分组讨论。省人大代表、槐荫区区委书记国承彦在接受据【养老之家网】小编了解到采访时表示,目前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正处于土地熟化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国承彦透露,已经确定落户西客站片区的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总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现在槐荫区正在做土地熟化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准备工作。济南市也已成立了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管委会筹备组,抽调专门力量就中心下一步的规划建设、健康高峰论坛的组织筹备和医疗产业的招商做准备工作。
那么,新打造的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和以往的医院有着哪些本质区别呢?国承彦谈到,对此可以参照国家卫计委刚刚下发的《“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根据《规划》,除了国家医学中心,每个省(区、市)将建设1个综合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设置形式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一个适宜规模的医院为主体,联合本区域内其他医院共同承担区域中心的功能和任务。主体医院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覆盖与其职责任务相对应的临床主要专科。
“与以往医院的概念不同,特色专科是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主要特点之一。除了一家主体医院,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内还会有多家特色专科医院,这些专科医院都是由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专科技术水平最顶尖的医院来组建,主要以肿瘤、儿科、骨科、眼科、生殖医学等特色专科为主,整合最顶尖的医疗特色专科资源。”国承彦说,此外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内还会配建统一的检测中心、影像中心等,每家医院不再重复建设,患者到医学科学中心内的每家医院就诊,到统一的检测中心、影像中心检测拍片,医检互认,实现了资源集约和共享,节约了患者的费用和时间。
她强调了“医学城”的概念,表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内不仅聚集顶尖的医疗资源,还涵盖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疾病防控、健康疗养等功能,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健康旅游、康复医养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园;同时还将建设酒店公寓、绿地公园、停车场、住宅小区等配套设施,实现产城融合,成为一个一体化、一站式的医学城。“医学城”与小清河源头湿地、玉符河生态带等生态资源互为依托,生态环境优美,且有高铁、高速、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在此汇聚,打造“零换乘”的交通体系。此外她还表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区域内还将建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高等护士专科学校等项目。
除了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在槐荫区还有一艘“医疗航母”——省立医院,由于省立医院本院地处老主城区,发展受限,停车、住宿问题一直困扰着就医者。虽然此前槐荫区已拿出专门资金在省立医院附近的槐荫广场地下开辟了1000余个停车位,但仍无法满足患者的停车需求。对此国承彦表示,将结合经四路和经七路间纬十二路以东的棚户区改造,为省立医院完善配套设施,包括一些康养设施、酒店、超市、市场和停车位,届时到省立医院看病的患者住宿、停车将更加便捷。而且根据下一步规划方案,地处西部的山东省肿瘤医院有望扩建,新增的化疗中心也将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