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导语

“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一老一小”模式: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一老一小”活动现场,孩子们向老人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老人们表示赞许(2月28日摄)。 本报实习生 王文杰 摄

编者按

根据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六件事之一。在过去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在不同会议上阐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到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他说:“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

今年3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质量,繁荣养老市场。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重视,以及国家与地方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可以看出,“质量”是养老服务的关键词。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远远不只是物质条件。

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如何填补老年人精神层面缺失的问题引起许多代表、委员的热议。不少人建议在城镇社区医院旁边或城镇社区医院内开设托老所,将所在社区的老人集中在托老所照顾。也有代表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在托老所附近设立幼儿园、托儿所,或者托老所和托儿所放在一起,老人可以教孩子唱歌、给孩子讲故事,小孩可以陪老人玩,“活泼的孩子会激发老人内心柔软的地方,孩子也能学会跟老人相处,两个群体在一起肯定会找到不同的乐趣”。

近日,据【养老之家网】小编了解到在调查中了解到,代表委员们憧憬的那种温情动人的一幕,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养老机构里已悄然成为现实。2013年,作为北京市“医养结合”首家试点项目的朝阳区双井“恭和苑”,推行“幼儿园+养老院”的“一老一小”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也探出一条养老与幼教的“双赢”之路。


8点40分,像往常一样,马贵云来到前厅,给放在这里的花花草草浇些水,顺便取回自己的报纸,再和年轻的工作人员寒暄一会儿。

“马奶奶,烫头发啦!”

“哪啊,自己卷的。”

“好看好看!”

听着年轻人的夸赞,马贵云心里美美的。精心“打理”头发是因为,一会儿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要过来了!正月十五与孩子们一起猜灯谜、吃元宵的“老小”联谊活动,马贵云还记忆犹新。“不知那天一起猜谜的小家伙今儿还来不来,几天没见,心里怪想的。”年前的换膝手术,让86岁的马贵云只能推着助步车来回活动,她决定早点去等孩子们。

这里是位于北京东三环双井桥东的一家养老机构:恭和苑。马贵云是第一批入住的老人。

“一开始听说去养老中心,不乐意。”操着京腔,马奶奶口齿清晰,轻声慢语,“瞧瞧多快呀,已经来了4年啦!现在哪也不想去了,这儿就是我的家。”

除了有自己的独立卧房,马奶奶的“家”里应有尽有。整洁漂亮的欧式门厅,适合轮椅并行的宽敞走廊,随处可见的呼叫按钮和电话,能升降的沙发,老年人专用的浴缸,以及餐厅里独特设计的前轱辘座椅和餐桌……室内的活动区域更是居家老人所不能比拟的,有影音效果一流的多功能厅、红房子放映厅,有书画、图书阅览室,有保健操、康复室,更有台球、棋类、电脑阅览室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室外的花园虽不算很大,在寸土寸金的CBD核心区却格外静雅温馨。

主楼西侧,有长廊相连的是恭和苑投资建成的北京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也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恭和苑的同时辐射周边百姓。南侧的一条阳光走廊被老人们称为“时光隧道”,一头连着恭和苑,一头接着“幼儿园”。200米的长廊,一边装饰着长寿老人齐白石的石刻印章,一边镶嵌着五彩缤纷的彩盘画。在每一次恭和苑“一老一小”的活动中,老人们从这头走到那头,给孩子们带去文化与传承;孩子们从那头走到这头,给老人们送来欢歌与笑声。

这里异于人们对于养老机构的想象:一把轮椅,一张盖毯,还有一眼望去的夕阳西下……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代亲’,一个个小天使走进恭和苑,为老人们寂寥的晚年带来了新的乐趣。”在乐成集团董事长倪浩华眼里,“每一位老年人都是一部书、一块宝,他们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经验,如果不能好好地传承,将是社会的一大损失。把养老机构和幼儿园开办在一起,丰盈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重返社会’中体现独特的价值。精神层面的满足是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能替代的。”

作为民间资本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产物,恭和苑的兴办者就是乐成集团。倪浩华说,刚创办的那几年,恭和苑也和许多养老院一样,不少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吃了上顿等下顿”地打发时光。如今,随着“一老一小”模式的推进,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里的老人“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一老一小真快活”

早晨9点,已围坐成圈等候多时的爷爷奶奶们攥着手,不时翘望着窗外。透过开放式的活动室,马奶奶看见花园里,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从长廊那头走过来。

“来了,来了,孩子们来了!”有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闪一闪亮晶晶)”,清脆的儿歌声,让活动室顿时生机盎然。

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爷爷刚才还痴痴地坐着,听到十几名中外小朋友齐声合唱的《小星星》,突然被唤醒,竟与小孩子们一起用英语大声地唱了起来——“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有的奶奶已经钻进了孩子们当中,亲吻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小朋友们边唱边舞,围着爷爷奶奶们绕起了圈,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

乐成养老社工管理经理江淑一一边招呼着老师和孩子们,一边准备着活动道具。这会儿,也是恭和苑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候。

接着,孩子们与老人一起玩起了拉伞滚球的游戏,通过团队合作锻炼“一老一小”手眼配合的协调能力。随后又分小组进行“中国美食”面泥手工制作,不一会,巧手的黄奶奶面前就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美食造型。看着奶奶像变魔术一样把各种好看的彩泥变成了包子、饺子,甚至小狗、小兔子,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目不转睛。“我给你捏个长颈鹿吧。”小女孩赶紧依偎在黄奶奶身边,一老一小“讨论”起长颈鹿该是什么样,直到制作完成。

“没想到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姑娘,竟然在黄奶奶这里打开了心扉!”看到这一幕,一旁的幼儿园老师又惊又喜,悄悄地告诉江淑一。

每次孩子们到来,91岁的熊斗寅老人都会早早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准时参加。他特别喜欢这种活动氛围,“我把它叫作‘一老一小真快活!’”熊老说自己也喜欢到幼儿园去参加活动,“这种联谊方式太好了!”

坐在角落里默默观察的赵益时,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看到孩子们与老人之间的这种真情互动,赵益时有些感动,“这种互动很不错。”他说,家里也有80岁的姥姥,希望孩子跟老人们在一起学会敬老爱老,“这种价值观的传递非常有必要。”

“我们天天跟孩子在一起,能看到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到爷爷奶奶的爱,并且非常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小小的关怀回馈给予他们互动的爷爷奶奶,在与爷爷奶奶的聊天游戏中增进了感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年轻漂亮的幼儿教师朱丹告诉据【养老之家网】小编了解到,由于经常性的你来我往,大家已然成了熟人,孩子们看到老人往往会扑上去主动打招呼,令爷爷奶奶们心生欢喜。

朱丹说,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非常支持,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家长甚至主动在家长群中宣传代际交流对孩子成长的帮助。许多父母反馈,自己的小孩跟老人相处后变化很大,“这种模式让孩子们学会了许多在普通幼儿园里无法学到的东西”。

“从小与老年人亲密接触的孩子,成人后一般会有足够的耐心去体谅和帮助老年人。”作为专业社工人士的江淑一,更懂老年心理学:江淑一觉得“一老一小”活动,对孩子们在未来成长中如何看待老年期和老年人是有益的。“每一次活动孩子和长辈的气氛都很好,大家收获了愉悦感。老年人的多元化社会支持越多,心里的牵挂就越多,也就达到了‘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的效果。这是恭和苑特有的文化结合,更是另一种养老生活。”

坐在外圈轮椅上的张奶奶慈祥安静,当工作人员几次要把她推到内圈来参与互动时,她笑着摆摆手,“坐在这儿看看,我就挺高兴”。

老人最看重的优势是“一老一小”

“那年我重感冒,后来转成肺炎,住了好长时间的医院。”出院后,儿子直接把马贵云接到了刚刚开业不久的恭和苑。马贵云不干,“那哪行啊,我家里平台上还有200多盆花呢。”儿子说已经全部搬到恭和苑了。

马奶奶更急啦。那是她退休后全部的财产,有的花养了几十年,“都是命根子啊”。

火急火燎到了恭和苑,一看,花被工作人员好好地布置在长廊、窗前,一片郁郁葱葱,有的还换上了好看的新花盆,马奶奶笑了。就这样,马贵云成了北京双井恭和苑最早的一批住户,“有人给专心做饭,自己就认真养花呗”。

家住马路对面的儿子每天遛着弯儿来和她聊聊天。当教师的大女儿已退休多年,一来二去的探望中,索性成了恭和苑的志愿者,每周五全天在这里教老人们做手工。春节,女儿接马贵云回家打算小住几日。不料,刚住了一天,马奶奶就要回来。“闹得闺女不高兴。”马贵云眯着眼睛笑着说,“没办法呀,如今就觉得恭和苑好,住女儿家我不习惯了!”

在通往餐厅的玻璃长廊下,马贵云的花花草草摆了一长溜。最近,工作人员又给马奶奶“派活儿”了,让她给孩子们讲讲植物知识。“哎哟,他们就不让我‘闲’着,这不,为了小朋友我还真得再好好琢磨琢磨这些花儿。”

入住恭和苑两年多了,熊斗寅觉得非常满意。两年多前,这名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因为家庭的变故住进了恭和苑。

“尽管大家都很热情,但还是像住进了旅馆或医院,总之没有在家自在。”刚开始,熊斗寅也不习惯,“尽管如今养老观念有所变化,但不到万不得已,是没有人愿意到养老院来的。”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这里是北京市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有自己的医疗中心和120急救站,对老人健康比较有保障;生活方面更是应有尽有,舒适方便。饮食自不必说,都以老人健康为标准。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有活动安排,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比在家方便,我逐渐把这里作为家的一部分。”

熊斗寅说,在这里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除了每天在花园里走上2000步,上午,他会和几个好友在咖啡厅喝上午茶,然后再去练书法,“练习室既宽敞又安静,条件一流,而以前在家也只是在餐桌上写写”。

每周三有读书会,熊斗寅是活动的召集人,“我们是动口不动手,出出主意而已。”别看熊老年纪不小了,承担的工作却不少,“读书会、墙报、院刊这些活动都归我们管。”另外还有书法、合唱、舞蹈等各种文娱活动,“有时苑里的年轻人还会教我们学习一些新鲜的手机实用软件,什么微信、美图、滴滴打车等等,忙得很。”

两年里,熊斗寅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散文作品集,期间因过度劳累一度晕倒,经社区卫生中心医生的及时治疗,很快便得以康复,“在这里我不需要跑医院,在卧室内就可以就诊。中心大夫、护士每周过来量血压,问长问短,有问题随请随到,连吃药都是按时按点送到跟前,这些在家里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今物价在涨,这里的伙食费没涨,标准更没降,做到这些很不容易。”熊斗寅说,这里除了“医养结合”的优势,在海口和慈溪分别设有连锁经营分苑,只要提前做好预约,就可以异地入住,“没有额外的费用,这也算是一项福利吧。”

除了这些优势,熊斗寅最看重的还是“一老一小”的活动。“我们和幼儿园、小学、中学同属一个‘单位’,我们有这个便利条件嘛!”

恭和苑老人除了平时的文娱活动,与孩子们的互动更是丰富多彩。去年年底,老人们为参加中学的圣诞晚会,排练了很久的英文歌曲令当晚现场掌声雷动;春节前夕,乐成国际学校的中学生还与老人们一起写了春联、福字。熊老说,元宵节幼儿园的孩子们过来送给大家的手工香皂他一直没舍得用,当时老人们也给孩子们回了礼,一只可爱的生肖小鸡,“工作人员提前给我们准备的,他们想得很周到。”

前不久,国际学校的学生又过来与老人们联欢,大家一起唱歌、弹琴,表演小节目。临走时,孩子们问爷爷奶奶,“下次想听到什么歌曲,看到什么表演,我们好回去准备。”熊老说,以前在家里有孙子孙女,如今孩子们都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在这里见到孩子们就特别亲,他们就是自己的孙子孙女。”

“孩子童真的笑声会让老年人眼睛发亮”

“阿姨,让我进去看看吧!”

“不给看!在屋里下蛋呢!”

“哈哈哈……”

在恭和苑的前厅摆着许多雕塑,那都是赵瑞英的作品。每年春节前,她都会做一个生肖雕像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恭和苑。

今年86岁的赵瑞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尽管入住恭和苑,仍然执着于自己挚爱的雕塑艺术。吃完早饭,出门打车直奔工作室仍是她的常态。

地处中心城区的恭和苑交通方便,老人们经常搭乘沃尔玛的班车外出购物。天气好时,也会结伴去附近的公园走走。

苑里不少老人有入住郊区养老中心的经历,“偏僻的地方越住心里越孤单”。入住恭和苑后,除了室内的丰富活动,户外的便利更让老人们收获重返社会生活的喜悦。有的老夫妻会像年轻人那样不时玩一把浪漫,到附近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去一家不错的餐厅品尝一下美味。

“对于一些‘失智’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会分级管理。”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年国庆期间的北京特别美,爱摄影的刘叔总是沉浸于长安街上的美景。每次从外面摄影归来,他总会第一时间召集大家聚在门口的咖啡厅,给不能走出恭和苑的老人们播放录像,分享节日的气氛。

除了个性化的出行,恭和苑每年还会多次组织老人外出集体郊游。江淑一说,“应该怎样让晚年生活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这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必须回答的课题。恭和苑一直在努力让人们对老年生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美好的期待。”

资料显示,到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仅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北京市人口的20%。但是,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国养老机构各类床位数为695.9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50至70张床位数相比,缺口巨大。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社会养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发达国家早已进入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将来会和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一样造成难以解决的危机。”入住恭和苑后,对于养老社会化问题,熊斗寅思考得很多。

2012年10月,恭和苑开业,这是乐成集团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开设的第一家直营连锁养老服务机构。它的西侧是集团于2009年投资建成的“乐成国际学校”的幼儿园校区。2013年,北京市政府将恭和苑老年社区列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2015年5月,恭和苑在旁边投资建成了北京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几年来,通过整合产业政策,资源与服务融合,乐成集团逐渐探索出民间资本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模式。2013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多次肯定乐成养老模式,并希望乐成公司总结“乐成养老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北京实际的“医养结合”“一老一小”之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如今,恭和苑入住的老人有280多位。熊斗寅说,这里人文荟萃、藏龙卧虎,许多人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大家不炫耀以前的职务,也不夸耀曾经的功绩,“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这里安家落户,安度晚年。”

听说北京有养老机构在试点“一老一小”养老模式,北京大学教授苏彦捷显得非常兴奋。长期关注不同阶段人群生命特征研究的苏彦捷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幼儿园和养老机构办在一起。“从发展的角度,这是一种互惠。”她说,“孩子童真的笑声都会让老年人眼睛发亮。”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难以抗拒的就是内心的孤独,‘一老一小’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从人的心理退化角度来说,外部刺激越少,退化就越严重。相反,丰富的刺激可以延缓心理退化。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丰富的外部环境刺激。从孩子成长的角度,他们更需要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一些经历沧桑的老年人,他们的人生阅历是常人,特别是年轻的幼儿教师不能给予的,但可以通过‘一老一小’的互动得以实现。”苏彦捷认为,“一老一小”养老模式要在公共机制保障的前提下,通过好的顶层设计更有效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互动让老人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他们在跟孩子接触中也获得了更多乐趣和欢笑;同时,孩子们比之前更能接受残障老人,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过程,也意识到‘大人有时也是需要帮助的’。”互动现场的一次次观察,让江淑一对项目理解得更多。

倪浩华觉得社会上对于养老带有某种固有的刻板印象。“其实从退休到八九十岁,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恭和苑要创造人人向往的老年生活,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让老年人在这里被充分地尊重,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一老一小’的模式中使自我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每一刻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老一小”活动又要结束了,小女孩攥着黄奶奶送的“长颈鹿”,跟小朋友们一起依依不舍地与爷爷奶奶们告别。有个小男孩拎着一篮子还没来得及跟爷爷奶奶一起阅读的童书,跟在队尾有些失落。“没关系,下次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读,好不好?”老师朱丹观察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及时安慰才让小家伙脸上又有了笑意。

马奶奶推着助步车巡视了一圈自己的花花草草,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想起这会儿还有自己爱听的评书。

不远处,大堂的墙上挂着书法作品“恭和赋”,曰:“城中有雅居,曰恭和苑,出入多耄耋。闹市其外,清静其中;长者怡然,少者谦谦。有翁不知其详,皆曰何不共居恭和以慰晚霞……”

窗外,春天的北京阳光明媚。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有的在花园里晒太阳,有的在阳光书房读书,有的在书画室里练习书法,还有的在弹钢琴……门口大堂的咖啡厅飘来阵阵芳香,熊斗寅正和几位老人端着咖啡,开心地聊着刚刚和孩子们在一起逗人的场景,品尝着自己浓郁醇厚的老年时光。(据【养老之家网】小编了解到 强晓玲 实习生 王文杰)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