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打开心脑血管病诊治新视野

新技术打开心脑血管病诊治新视野

导语

新技术打开心脑血管病诊治新视野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新技术打开心脑血管病诊治新视野

新技术打开心脑血管病诊治新视野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新技术打开心脑血管病诊治新视野
新技术打开心脑血管病诊治新视野

哪些新材料新技术开始用于临床脑卒中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又达成哪些共识?脑缺血中风的早期溶栓取栓意义在哪里?

上周五,2019西湖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进展大会在杭召开。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大会重点关注和回顾了2018年度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新指南。

脑卒中防治亟待加强

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是脑血管病,其次是心血管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控制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原因是国家普及和推广的胸痛中心诊治战略起了作用。而相比之下,脑卒中的筛查和诊治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浙江医院院长助理、脑科中心主任万曙坦言,脑卒中致残率非常高,无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的,每耽误5分钟,后续康复治疗就要多花一周时间。对于脑缺血中风诊治,以前一直是比较保守的用药治疗。但是去年的国际卒中大会上,专家明确表示,脑缺血中风早期的取栓溶栓治疗,尽可能改善“半暗区”的供血,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目前,凭借多模态影像评估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精准治疗。”万曙说,之前被认为是“无法治”的,现在通过科学评估,可以延长治疗“时间窗”。

这一年,脑血管病防治上,不少新观念和新技术站上舞台。材料和技术的革新,“颠覆”了原有的手术模式。“现在的取栓拆料可以到达血栓位置,直接将其吸下来,就好比一台微型“吸尘器”,大大提高开通成功率。”

新材料颠覆传统治疗手段

再以出血性脑病如脑动脉瘤为例。目前,可以通过改变血流动力,来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降低治疗费用同时,提高安全性。

一个月前,53岁的杭州人钱先生因为脑部剧烈疼痛而前往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就医。经过ct检查,万曙判断可能是脑动脉瘤。但后续的cta检查发现,钱先生不光是前交通动脉瘤问题,双侧颈动脉等多段动脉狭窄弯曲,犹如“九曲十八弯”盘桓在脑中。对于他来说,除了要解决脑动脉瘤问题,颈动脉夹层也要解决。

对于钱先生这样复杂的情况,如果安放传统支架,费用高,金属覆盖率低,存在复发可能性。目前,有一种最新的turbridge支架又称为“血流导向装置”,金属覆盖率相比前者高出25%,使动脉瘤颈愈合的同时,保证载瘤动脉分支血管畅通。

去年12月27日,钱先生接受了右侧颈动脉的支架安放手术,赶在去年最后一天出院。目前恢复情况良好。截至目前,浙江医院脑科中心已开展了3例此类手术,术后反馈无一不佳。万曙说,这两年来,“武器”的不断更新,让他越来越倾向于介入手术,原因就是微创、快速、效果好。

引入了基层医生培训专场

今年是浙江医院连续第6年主办西湖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进展大会。浙江医院院长助理、心内科主任唐礼江教授介绍,今年增设了三个面向基层医务人员的分会场,分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心血管病知识培训课,包括心血管病基础疾病的系统培训、基本心电图知识、心血管基本影像的培训,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真正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王婷 郭俊)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