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老赐物的角度,分析汉代老人有多幸福

从养老赐物的角度,分析汉代老人有多幸福

导语

前言衰老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必经之路,养老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担负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同样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父母所生,父母所育,期间过程所耗费的精神心血远不是一

从养老赐物的角度,分析汉代老人有多幸福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从养老赐物的角度,分析汉代老人有多幸福

从养老赐物的角度,分析汉代老人有多幸福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从养老赐物的角度,分析汉代老人有多幸福
导语

前言衰老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必经之路,养老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担负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同样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父母所生,父母所育,期间过程所耗费的精神心血远不是一

前言

衰老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必经之路,养老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担负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同样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父母所生,父母所育,期间过程所耗费的精神心血远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概况总结。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而这个善意,最早就是起源于父母身上,由创造子女和养育子女的客观作为遗传给子女的。父母对子女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教育之泽”,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强调养老不可忽视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养老所蕴含的赡养父母是每一个子女的义务,将其放大到一块地区、一个王朝,这会是影响亿万人的举措。

汉朝素来“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第一个王朝、也是最注重“孝道养老”的王朝。养老,是由国家牵线,促成民众共同认知为天经地义之事。汉朝统治者把孝道作为治国安民的政治纲领,大力提倡和推行,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各种养老政策,对当代和后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养老在此时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华夏子孙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的我们依旧可以从汉代养老中汲取精华,运用于现在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

汉代之赐物养老

汉朝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中国继秦朝之后出现的封建王朝,是西汉和东汉组成。西汉初年,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百姓负担减轻,汉王朝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国家富强稳定,黎民丰衣足食,这为发展养老制度打下了坚实雄厚的基础。汉代赐物养老的开端是在汉高祖刘邦立三老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以十月赐酒肉。”

这时的赐物养老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因为赏赐对象过于狭隘,只在三老人群,但却也开始了汉朝养老的历史先河。到汉文帝时期,曾有皇帝诏令规定养老的具体标准和举措、并且追责到人的内容:“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稟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这是成制度的定期赐物,除此之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的赐物,例如元封元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下诏沿途所经地区:“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一路走,一路散财,老百姓开心的不得了。到东汉顺帝阳嘉三年,有诏曰:“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可见对于养老的优待和抚恤,是横跨东西两汉的。

赐物内容

两汉赐物养老的过程和步骤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已成一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养老赐物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分为饮食、布料、官爵和钱币等。饮食有:“米、粥、粟、酒、肉等。”布料有:“布、帛、絮等。”官爵和钱币不是常常有的,往往伴随着一些特别的事,毕竟官爵和钱币是硬通货,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贬值的太多的。“永和十五年,九月壬午,南巡狩。赐所过二千石长吏以下、三老、官属及民百年者钱布,各有差。”此年流民四散不肯归乡。

即便是在汉文帝时期社会和经济处于低谷,赐三老及老者的物品数量也没有吝啬,三老及孝者帛,人五匹;弟及力田,人一匹。到武帝时期的西汉鼎盛,赐物数量有所增强,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这些赏赐有些是在规定时间,有些是看皇帝是否有喜事或其他目的,所以赐物与民同乐或恢复民心。朝廷和皇帝赏赐之物的不同,根源在历代经济水平的不同和统治者的重视程度不同。

养老赐物对象的范围

赐物养老的最主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年龄界限,到底多少岁数算“老”,这是需要得到汉朝社会认同的,不同年龄段赏赐之物到底该做何规定。《汉仪注》记载:“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话中的“正”字是服兵役的年龄,意为到二十三岁就是成年人可以开始服徭役了,到五十六岁则为社会认同的“老人”,因年老体衰可免除徭役,安心归家种田,颐养天年。又有证明,《盐铁论》记载:“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征),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

都可以得出汉代是五十六岁以上算是老人,可以享受一定的国家福利,不过这种限定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赐物,因为有些皇帝赐物的年龄底线不是五十六岁(毕竟五十六岁只是说明你是老人),而是七十岁以上、八十岁以上或是九十岁以上。例如汉文帝诏令规定:“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汉武帝诏令规定:“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东汉沿袭西汉,多为年满八十岁才能享受赐物的社会福利。如东汉桓帝大赦天下的同时下诏:“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两匹,绵三斤。”

因而,汉代养老是有高龄限制的,年龄越高所赐物品越多,但也不是满足年龄的所有老人都可以接受赐物。汉文帝就曾在赐物颁布诏书中明文规定:“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也就是说年龄符合赐物要求的,但已受过刑罚或犯罪未被论刑的,不能接受赐物。你看,大家都说古人傻,但人家不知道多聪明。有着这样的规定,追根溯源是因为汉代政府养老是推动社会的稳定,让贤达的老者感恩官府,带动身边的人心向大汉;而那些犯罪、受过刑罚的人,品性道德上十有八九有缺失,排除在赐物养老之外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也不是说非要这个八十岁赐物,像汉武帝巡守和封禅途中路过的地区,赐物就是七十岁以上,所到之处皆处于一片欢乐海洋。汉代百姓生活水平较低,平均寿命不高,能活到七十岁者甚少,八十岁、九十岁更是稀少,因此能得到赐物待遇的百姓只是极少数,而朝廷所需要承担的钱粮物资都不算很重。朝廷赐物养老,意在引导社会养老和子女养老,真正做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思想潮流。

朝廷的“养老时间”

汉朝赐物的养老时间是在静止中存在着运动的,定制中的其他。汉高祖刘邦定在每年十月,汉文帝选择岁首,意为“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不过汉承秦制以每年的十月为岁首,因而汉文帝赐物也是在十月。但汉安帝时期,汉代赐物养老都是在每年的八月进行的,汉安帝永初四年诏曰:“今年秋稼茂好,垂可收获,而连雨未霁,惧必淹伤。夕惕惟忧,思念厥咎。夫霖雨者,人怨之所致。其武吏以威暴下,文吏妄行苛刻,乡吏因公生奸,为百姓所患苦者,有司显明其罚。又《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

因为八月赐物才合古制,古人选择在八月养老就是因为在八月秋熟收获季节,粮食充盈,有助于养老,并且可以让寻常百姓羡慕老者“不劳而获”,过得还比自己好。而且这其中的八月还能暗含着老年成熟之意。简单点说,就是十月赐物不合古制礼俗,不过是汉初稳固社会制度的临时之举,在这之后逐渐改变过来。这是定期赐物养老,还有临时赐物养老,前者是定制,后者是随心。临时赐物养老主要是为了统治需要而进行的,主要原因有五大种:第四种是天降祥瑞,这是暗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皇权神授。

第二种是新皇登基或皇帝改元,例如汉桓帝成年加元服,“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绵三斤”。第三种天灾人祸后,稳定人心,汉顺帝时期连年旱灾、盗贼四起,诏曰:“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第四种是皇帝举行大型活动,吸引百姓身心参与,例如巡游天下和封禅泰山等,如桓帝永兴二年冬十一月,皇帝校猎上林苑,行至函古关,“赐所过道旁,年九十以上钱,各有差。”第五种是皇家事宜,普天同庆,如立皇后、立太子。汉章帝建初三年诏曰:“立贵人窦氏为皇后。赐爵,人两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从最后一种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赐物养老并不局限于老年人,还有那些孝悌、力田、鳏寡孤独、贫困不能活者等等。

赐物地点和人选

汉代赐物地点有着特别的人道思考,一般是在老年人家中。这是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情况,然后由官吏亲自前往其家中给物,以示意尊敬。先让县令检验,再由县令亲自登门赐物,而朝廷则是选派德才兼备的大臣去各地巡查,严查失职,“有冤失职,使者以闻。县乡即赐,毋赘聚。”有时候也会将所有接受赐物的老人集中在县衙一起领受。赐物养老的直接执行者,往往是全国地方官吏,对赐物的执行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促使赐物的顺利进行,这是由中央下发到地方的赐物命令,同样由中央监督到地方。

与赐物养老息息相关的受鬻法

鬻即粥,“受鬻法”最初是只有九十岁老人才能独享的,汉文帝下诏:“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之后又将年龄底线设置到七十岁,“年始七十者,授之于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受鬻其实是考虑到老年人牙齿松动、消化能力变差、糜粥营养丰富、且容易进食消化等缘故,完全可以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与尊重。还有国家赐予老年人糜粥作主食的重要一点,那就是鬻的原料是小米,价格低廉,即便是大规模赐予朝廷财政也能承受起。

结语

汉代养老是一个庞大且辅助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有历史、文化、风俗、思想、经济、农业等等。汉朝统治者推行实施的养老措施,对中华民族的尊老传统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秦汉之后的养老孝道已超脱了家庭伦理范围,还有着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的。近代西方文化、经济和军事等多重入侵,让中华养老孝道思想的遭到极大的冲击,孝道和养老的传统观念遭到连番质疑。当今社会,亦是如此。孝道中有消极存在,但也有积极思想,不该去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孙中山先生就曾说道:“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今时今日的中国,也应该立足于过去的中国,再加上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看待孝道养老,期待做得更好更完美。现如今,一些节假日地方官员给老人送温暖的行动,不就和汉代养老赐物差不多吗?可谓是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汉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孝与中国文化》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