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周德何老人是红军失散人员,他和62岁的儿子周克金一家住在三间破旧的土坯房里。虽已立春,但屋内屋外仍寒气逼人。老人坐在灶边,点着火炉取暖。

见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克金热情地给我们端来开水,又取出过春节的瓜子、花生,非要我们尝尝不可。周克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美国勤工俭学读博士,小儿子在村里务农,家里除了一台冰箱,再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

包括周德何老人在内,江西赣州市于都县葛坳乡小源村目前还有12户老红军和红军失散人员遗属生活困难。2011年国家出台政策,对住房困难的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可以给予4万元的建房补助或者1.5万元房屋装修补助。按照政策,周德何可以拿到4万元建房补助。周克金说,希望今年能把新房建起来。

葛坳乡是老红军、开国少将、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思禄的家乡。在记者走访的小源村里共有545户3032人,目前仍有229户1356人居住在土坯房里。而于都全县则有5.8万户仍住在土坯房中,占该县农业人口户数的31.7%。

记者一路在赣州数县多个乡村走访,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纵贯江西南北的鹰瑞高速公路途经宁都县固厚乡楂源村,在汽车飞驶的高速公路旁,东排、庵北两个村民小组仍有42户119人住在连片土坯房中,多数房屋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破败不堪,有的甚至已经倒塌。

下辖18个县(市、区)的赣州市位于湘赣两省的罗霄山脉。1927年,毛泽东率领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队伍来到“山高水险”、“群众基础也好”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在赣州的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红色政权,由此星火燎原。2011年,罗霄山区被确定为1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而赣州市的11个县被确定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对象。

赣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赣南苏区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最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192.7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组织市、县直单位深入开展挂点帮扶贫困村的工作,一直是赣州市社会扶贫的抓手,也是收集、梳理贫困现状的重要渠道。例如,今年春节前,赣州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6万多户、22万名困难群众家庭中,把温暖送下去,把社情民意和扶贫状况收集上来。

“宁都有65个国家级贫困村、69个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28.7万。”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郭超彦用“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来概括县里的贫困特点。

“全县工业税收贡献最大的企业宝华山水泥有限公司,去年上缴税收不到500万元”,宁都县委书记王四华说,2010年,宁都县人口80万,生产总值仅76.5亿元,人均只有赣州的2/3,不到江西省一半、全国的1/3;财政总收入4.72亿元,人均591元,仅相当于赣州市的38%、江西省的1/5,不到全国的1/10;全县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仅25.39亿元,仅占全县GDP总值的1/3,工业化水平仍非常低。可以说,这里也是赣南苏区经济基础差、产业薄弱、贫困程度深的一个典型缩影。

宁都县洛口镇高排村高排二组的70岁老人李志汉一家,住在一间每逢雨天都会漏水的干打垒土房里,他和28岁的儿子都是智障人员,一家三口的主要收入来源是2亩水稻和每月300多元的低保金。一个5瓦的灯泡是他家唯一的电器,刚过完年,在由屋檐改建的厨房里,记者看到橱柜里的菜只有萝卜和霉豆腐。

今年春节前,赣州市和宁都县政府给他家送来了1600元慰问金、一桶油和一床被子。领到慰问金,李志汉家过年吃上了5斤肉。记者节后到访时,送来的油已经吃了一半,新被子则锁在柜子里,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

高排二组30多户人家里,张金保家的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在这个小山村里看起来最气派,这是2004年靠移民补偿款和借债共投资十多万元建起来的。但建起快8年了,屋内还没有粉刷。

在宁都县小布镇小布村,80岁的烈属熊立松仍住在百年前的土砖房里,他家距离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仅50米。苏区时期,他父亲曾把房子让出来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朱云卿居住。如今,熊立松卧室的门上还挂着“朱云卿旧居”的牌子。

走进走出这些穷山村都不容易。如前往宁都最北端的肖田乡吴村窑立前小组采访时,有一段3公里长的狭窄道路紧贴着陡峭高山,泥泞坑洼,仅容一车通行。

宁都县公路局负责人介绍,宁都县境内既无机场、铁路,也无水运,交通运输全靠公路承担。而新建的济广、泉南高速公路只在该县境内“擦点边”,唯一一条国道319国道也只“挂个角”,县内农村公路等级低,客货周转速度慢,运行成本高,出行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告诉记者,该县等外公路里程仍占总里程的48.99%,未通公路的自然村还有2139个。

“2月8日,第一课,找春天”,宁都县黄陂镇大桥小学二年级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工整的板书,17名学生开始了他们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从上个学期开始,孩子们的教室换成了一间砖块裸露、没有窗户和玻璃的普通民房。校长说,因原校舍被鉴定为D级危房,学校只能租用民房办学。

宁都县类似大桥小学这样因校舍破旧危险而租用其他场所办学的学校还有9所。在固厚乡桥背小学,记者看到该校一年级的30名学生挤坐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跟着老师高声朗读课文,“教室”的墙上还贴着计划生育宣传画、挂着“桥背村农民服务站”的牌子。

赣南多个乡村的基层干部介绍起当地的艰难状况,会举出很多例子,如“两红”人员的生活、连片的土坯房、没有硬化的道路、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电网、陈旧漏水的卫生院,甚至还有用厕所改造的X光室,等等,但首先推荐记者去看的,往往就是学校。

记者走进宁都县东山坝镇坪田小学,看到30年前的砖混结构的校舍已摇摇欲坠,只好用木头打桩撑着预制板。宁都县钓峰乡钓峰村小学有一半的校舍因危旧已经拆除,二、三年级共用一个教室背靠背上课。于都县葛坳乡小源小学,门窗严重破损,窗户没有玻璃,地面也无硬化。这些学校有的没有运动场,有的没有围墙,大多缺乏教学仪器和设备。

笔者走访的数个学校里,教师平均年龄都超过了50岁,而且一名老师往往要兼任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在宁都固厚乡凤凰小学,除了50岁的校长吴日生是师范生外,其他6名老师都是转编后的民办教师,平均年龄已达56岁。吴日生说,学校没有开英语课,因为教师年龄偏大,没有人会说英语。

“赣南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革命战争时期付出巨大牺牲的历史原因,有相对偏远的区位劣势,也有农业大区和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发展限制,而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科技、文化知识渠道狭窄,信息闭塞,思想观念陈旧,更值得重视。”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洪明说。

宁都肖田乡吴村支书曾陆保告诉记者,近十多年来,村里只考出一名大学生,4个高中生,其他孩子都是读完初中或初中都没读完就辍学了。

2011年,赣州市在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中继续开展了“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招生培养工作,共免费招录学生1346名。招录学生均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实现了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每村都有1名中专生的培养目标。

“培训一人,往往就能脱贫一家。”在洪明看来,目前尽管尚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但是称为“雨露计划”的培训工作,却可以被视作改变贫困、“找到春天”的突破口之一。

“十一五”期间,赣州通过农民免费培训,向沿海输送了140万人左右的农民工,帮助64.7万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

“从赣南的情况看,因病致贫、因贫致病,因灾返贫,缺乏劳动力、劳动技能等多种情况易相互叠加,致贫原因复杂”,洪明分析,从当地扶贫工作的探索来看,单个的、救济式扶贫收效有限,仍有待推进整体帮扶式扶贫。

笔者了解到,在“十二五”期间,赣州有1119个行政村列入省级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范围(每村五年内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比“十一五”末增加72个,其中465个行政村列入了国家级贫困村扶持范围,全市省级扶持贫困村数接近全省3400个的三分之一,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3%。

“扶贫首先就要提升一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其自身的生产能力,帮助它们,结合特点,发展产业。”洪明说,只有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发展起来了,才能以产业的发展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增收。

以宁都县为例,2007年宁都被列入全国首批、江西省唯一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近几年来,不断在探索通过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同时帮扶,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全程扶持,并以产业发展为主线,打破乡村地域界限,将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相似的村庄统一规划,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坦言,作为红色老区,赣州的发展基础非常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滞后,2010年工业化率只有38%,仅相当于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例如,宁都有氟化工发展最好的基础原料硫酸和萤石精粉生产,而没有氟化工最基本产品氟化氢生产;有最好的锂电发展原料锂辉石精矿生产,而还没有最基本锂盐加工。

赣南的农业产业因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水平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业增效难有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如,宁都黄鸡产业没有深加工企业,因产业链短直接导致该产业受市场冲击大,风险高。

在采访中,多位基层干部也谈到由于赣南36.3%的区域面积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约束加剧,也在客观上对产业发展形成了制约。宁都肖田乡乡长刘希红说,比如该乡的吴村地少山多,村里人均只有几分田,仅够糊口,前几年种香菇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但因列为生态公益林后,政府禁止砍伐阔叶林,香菇产业迅速凋谢,新产业一直难以发展,群众生活重新陷入贫困。

多位受访者建议,仍需要在国家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来源:瞭望)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罗霄山区老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