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在去世后,将过半财产分给了生前的保姆,还分出10%的财产给自己的宠物狗,却没有把财产留给自己的一双儿女。法院称,近几年来将财产留给保姆和宠物的案件在增多,只要遗嘱格式规范,老人的决定会得到法院支持。 按照国人传统,除有特殊情况,一旦父辈西去,儿女继承其财产自是情理之事。然而,这位老人不但表示“财产儿女没份儿”,还专门立遗嘱将财产分给保姆和宠物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儿女尴尬,让旁人迷惑的举动。有网友直言,“狗狗继承不是关键,老人意在告诫子女,你们不如狗。” 其实,老人的行为并非无法理解。比如,老人在遗嘱中写道:“他俩都没有尽孝道,我也没享受在他们成年后应得的尊严和孝顺,财产他们没有份儿。”从遗嘱内容来看,老人真正需要的,或许并不是什么文绉绉的“尊严”,他仅仅渴望拥有来自儿女的一份孝道。有作家就说过,尊严太高贵,我只祈盼吃饱穿暖。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老人不留财产的行为是对儿女不孝的惩罚和回应,包裹着太多气愤和绝望。同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个家庭的琐碎和悲情展现开来,给世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这绝不是一个家庭的故事。相反,已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难题。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曾介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5亿,2013年将超过2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届时,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占届时全球老年人口的1/4。一边是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空巢老人”问题严重;一边是现代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普遍增大。纷繁喧嚣的社会生活里,道德关怀和文化传统常被消解遗忘。于一些儿女来说,对父母长辈的嘘寒问暖、亲切探望更多时候似乎成为无暇顾及的累赘。 也正因此,去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并设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常回家看看”入法,意在重塑人们对传统的珍视、对家庭文化的呵护。然而,法律并不是处处万能的。在法律之外更广阔的生活舞台上,还有一种光辉叫人性。每个人都须明白,既然没有尽义务尽孝道,就不会收获财产或其他回报;每个人又须思考,为何在生活更美好的现在,关爱长辈成了某些人的累赘?孝敬长辈,让他们“老有所养”,可否从自己,从今天做起——这断然不是一句空话,毕竟我们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来源:湖南红网)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读懂“把财产给狗”的现实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