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情不好,去大吃一顿减减压!”“今天太高兴了,大吃一顿庆祝庆祝!”这些话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生活中我们与食物紧密连接,可以理解为它是身体所需要的燃料。但有时食物也会引发焦虑,当食物与各种情绪联系在一起而出现与平常不同的摄食行为时,就要高度警惕了。今天,我们聊聊关于进食障碍的防治。
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有明显体重改变和(或)生理、社会功能紊乱的一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节食、暴饮暴食、锻炼过度、呕吐和使用泻药等。发病原因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相关,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性疾病。进食障碍可分为一下三类:
神经性厌食:简称厌食症,主要特征是患者有意严格限制进食,导致体重明显下降并低于正常,出现身体功能损害现象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对体重的增加有恐惧感,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对体重和体形极度关注,有意造成体重明显减轻等。
神经性贪食:简称贪食症,以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的疾病。这种抵消行为可能是催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神经性贪食是一种恶性循环,暴食-内疚-抵消性行为。催吐对身体的伤害极大,它会影响身体的电解质平衡,导致心律不齐,可能会引发心脏的骤停,还会导致胃酸逆流,侵害食管、喉咙。
暴食障碍:简称暴食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的暴食,但不伴有规律的补偿行为。
进食障碍是一种不容易治愈的疾病,难治愈的原因在于它不仅仅与吃有关。
进食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进食障碍隐性的影响因素是生物学因素。我们脑里有信号刺激,也有神经化学递质,这些神经化学递质发出跟饥饿和食欲有关系的信息,脑里的其他部分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而患进食障碍的人的大脑不能识别这些信号刺激,同时他们的身体也无视这些信号,所以能长时间忍受饥饿。
遗传基因会影响人的某些个性特征,大部分进食障碍的病人普遍比较敏感,对于挫折的耐受度较低,缺乏安全感,常伴有完美主义和强迫性行为。
进食障碍的诱发因素是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是被人说太胖、形象不好,也可能是来自对自己不满、亲人离世等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日常生活中,进食障碍的患者多有敏感、低自尊、焦虑、完美主义等特征。
进食障碍如何治疗?
进食障碍是一组涉及生理和心理紊乱的精神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所不同的是,其生理紊乱所致的躯体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大系统、器官,因此多学科团队模式在进食障碍的治疗中尤为重要,例如对于厌食症病人,使用营养治疗来增加其过低的体重,以减少全是各器官系统的并发症。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以及辩证行为疗法对于治疗进食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行为和认知的改变可以明显消除进食障碍的症状。
此外,人际心理治疗也被认为是针对贪食症和暴食症的有效疗法。家庭因素对于进食障碍的发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基于家庭疗法对于治疗青少年厌食症和贪食症有明显的效果。
进食障碍患者努力改善自己的体验、改变身体状态,而潜意识里,他们在寻找爱、渴望别人的尊重,所以,精神分析治疗对于进食障碍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由长春市第六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桑红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