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日讯(记者史强 通讯员骆晓迪)从开数控机床变身养老护理员,在1992年出生的陈林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陈林在为老人修脚。通讯员骆晓迪 摄

陈林是湖北大冶人,18岁时孤身去深圳打工,在电子厂开了5年数控机床。虽然当时这个行业收入不菲,但长期远离家人,年轻的陈林一直想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

有了想法后,他利用假期对武汉的相关产业进行了考察,发现想从事老本行难度不小,但如果改行又不知道做什么好。

“我是被妈妈引入行的。”陈林说。妈妈罗三玉以前曾做过生意,从2008年开始,一直在北京一家高端养老机构做养老护理员。平时妈妈也会经常给他灌输一些养老理念,但他理解中,还一直以为妈妈是在传统养老院工作。

2016年春节,陈林去北京和家人一起团聚过春节,并借机考察了一下妈妈的工作环境,养老机构的现代化环境和人员的高素质让他非常震撼。他觉得,这正是自己今后想从事的行业。

经过努力,他应聘成了养老护理员。从小跟奶奶一起长大,他也喜欢亲近、照顾老人,同时他还有自己的想法——“既然要在这一行发展,就要从最基础做起”。

2017年底,公司在武汉开设分公司,陈林回到了武汉。2021年3月,他正式入职泰康之家·楚园。

陈林现在的职务是记忆照护区护理组长,主要负责18位失智老人的照护。他的小团队有15人,其中29岁以下的有10人,30—49岁的有4人,50—55岁的1人。

照护失智老人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也很有挑战性。“很多失智老人都会出现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异常举动,比如忘记吃饭、穿衣、洗澡,甚至忘记大小便都非常常见。”陈林说,这就需要照护人员耐心细致做工作,“细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需要详细了解这些老人的过往,从中找寻原因。”

一位67岁的阿姨此前每天都不好好吃饭,给她喂饭被拒绝,她说,“不是我的,我不吃。”经过了解,陈林发现,这位阿姨以前上班时经常都是独自吃饭,已经形成了习惯。

找到了原因,怎么解决?陈林等人试过很多办法给老人喂饭,经过观察发现,老人对自己几个亲人的名字特别敏感,只要一提到,老人的情绪就会迅速平复。发现这个规律后,陈林和同事们就在喂饭时重复念起这些名字,“喂一口饭,念一个名字”,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问题。

此外,照护失智老人还有很大风险,这些老人的自控能力差,有时会发生意外情况,有时会因此被家属不理解,“有些家属觉得自己花了钱,老人就不允许出现意外。还有的家属对我们有些许担忧,觉得子女都做不到的事,非亲非故的工作人员怎么可能做得好?”陈林无奈地说,“我们一方面将工作做得更细、更专业,同时会经常拍一些老人的小视频给家属,保持日常有效沟通,效果还不错。”

“10分钟的时间,除了工作,只有1分钟用来陪我。”妻子谭文睿聊起丈夫既“生气”也心疼。两人结识于上一家养老机构,现在也是同事,谭文睿的工作是一名护士。

在谭文睿印象中,陈林非常忙,“结婚当天还从早到晚不停有工作电话打过来。”现在凌晨两三点接电话处理突发情况也经常有,这也让她很无奈,“他对老人非常好,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发自内心的那种。”

“他非常适合这个岗位,而且是个‘工作狂’。”同事周然是记忆照护区前组长,跟他共事4年,在两家养老机构都一起工作过。在周然眼里,陈林为人细致冷静,善于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突发情况。平时下班后,陈林会主动找老人做各种调查和服务,“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是经常的事。”

作为“90后”,陈林非常看好养老这个产业,年轻人投身其中前景光明,“年轻人的可塑性很强,能适应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年轻人自带的朝气和活力可以感染老人”。

“这是一项值得一辈子从事的工作。”陈林说,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他还利用自己的经验培训更多年轻人成为优秀的养老护理员,“更长远的梦想,我希望能自己开一家养老院。”“这个梦想他提过很多次了。”谭文睿说,自己会全力支持他实现梦想。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从开数控机床变身养老护理员,他说:“这是一项值得一辈子从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