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网,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不断延伸养老服务的触角,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让更多老年人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养老服务

托举起老年人幸福晚年

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就坐落在西善桥街道,主要集中在齐修社区和西善花苑社区,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无儿无女,有的生活拮据,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救助。

针对居家养老,南京市民政局曾提出14项服务项目,包括助医、助浴、助餐、助洁、助急、助乐、助行、助购、助聊、助学、护理、探望、家庭养老床位、精神慰藉等,推动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贯彻南京市养老服务政策,西善桥街道稳步推进,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先后为辖区引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为10位社区居家老人免费提供“十四助”。通过前期走访,街道摸清了辖区每位老人的家庭及身体情况,“一户一档”,制定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来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26名社工,同街道123名志愿者一起,为居家养老的2343位老人提供不同类别的上门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周,养老社工们都会打电话咨询老人的食物和用药需求,带领志愿者们辗转超市、药房、菜市场,集中采购老人所需的柴米油盐及治疗高血压、类风湿等慢性病的药品,分包送货上门;每周,社工们还要定时上门,帮助老人清洗被子、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养老社工每天提前联系中心厨房订餐,按时送上热乎乎的饭菜。

“不少老人把家里的备用钥匙交给了我,这是对我的信任。”西善花苑社区的养老社工李霞告诉记者,老人们把社工当成了亲人,大事小事都会找他们办,老人不用出门就可以享受助餐、助洁等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贴心关怀

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

“李青,我胃疼!”凌晨4点,74岁的陈久牛拨打了齐修社区养老社工的电话,声音里透着焦急和无奈。李青立即起身喊上志愿者,快步如飞赶到老人家里,几个人一起将老人抱上轮椅,推进电梯,将老人送到了医院。挂号、排队、检查、验血、做CT、挂水、拿药……李青全程陪护着。治疗结束,李青与志愿者们又一路将老人推送到家,烧好水喂好药后才离开。

社区老人家里的墙上都贴着养老社工的电话,无论是大病小病,第一反应都是求助养老社工。

养老社工带去的帮助远不止服务项目所要求的内容,为让每一个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舒心,很多分外事也一并承担了下来。社区一位66岁老人在洗澡时有搓背要求,上门助洁的李青每次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为老人搓洗,满足了老人的需求。

“老人其实也像小孩子一样,需要人的陪伴。”街道养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每一位老人幸福生活的背后往往是许多人员的辛劳付出,除了日常的起居照顾外,精神上的安慰、照顾也必不可缺。

保障房里住着各种特困供养老人,有的一辈子没有工作、结婚,长时间孤寡造成心理、情绪异于常人。一位83岁的老人,小脑萎缩,记忆日渐减退,“死了算了,活着太受罪了,没人管没人疼”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此,养老社工每天上门陪老人看会儿电视,跟他聊聊天,还时常带老人到楼下散散步,让老人冰冻的心渐渐温暖起来。

面对老人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情绪问题,养老社工经常打电话问候,了解老人每天的精神状态,发现其情绪低落时便增加上门探望次数,当面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心中的不安。

“我们也会不定期开展一些老人手工智能培训班,组织老人看看电影,分批将老人聚集在社区站点开展活动。”街道负责人说,每次办活动,老人们都特别开心。

这几天,齐修社区85岁身患重病的独居老人王国柱饭量明显减少,这让李青十分不安,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去看看老人家。她亲手给老人包馄饨,为老人改善胃口。

在齐修社区,孤寡老人去世后,由养老社工担起儿女角色,跟随社区领导一起料理老人的身后事。他们会举行一个殡葬小仪式,送老人最后一程。至今,李青已前前后后送走了五六位老人,她说,每当带着老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去派出所注销户口,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跟老人一起相处了那么久,他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见习记者 张雅倩)

链接>>>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如何建设?

江苏出台地方标准

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把养老机构的“床位”搬到家里,满足了很多老人居家养老的期待。目前,南京、无锡等8个城市已建设运营1.4万余张家庭养老床位。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应如何建设?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印发《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和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的总体要求、服务机构准入条件、机构管理、服务人员、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服务要求以及服务监督管理等。

在机构准入上,《规范》提出,应依法登记并具备相应服务资质,有两年以上运营经验且两年内未纳入社会失信名单、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群体信访事件;应具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固定服务场所;应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并明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工作的专(兼)职负责人;应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能够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对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具备24小时上门服务能力。

为满足家庭养老照护服务的需要,《规范》要求,机构应配置轮椅、助行器、坐便器等基础服务设备,医药箱、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等体检设备及雾化器、制氧机、医用充气气垫等其他设备。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应配备与服务相匹配的专业团队。《规范》要求,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团队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持有健康证;养老护理员应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持有健康证;与床位配套照护服务的从业人员应接受专项培训,经考试合格后上岗。此外,上门服务人员应着装统一,在指定位置佩戴工牌,工牌应有养老机构标志、所在部门、员工姓名等信息,字体字号易于老年人识别。

《规范》还对服务内容进行了细化,包括平台信息化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康复保健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家庭照料者指导服务。其中,平台信息化服务要求机构通过平台对老年人24小时监护,每天早、晚通过平台查房两次,接受老年人24小时咨询。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南京西善桥街道延伸养老服务触角 让“老有所养”大文章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