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与养老政策、服务机构以及金融产品有关的话题层出不穷。

“老龄化”引发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金融服务都是为了让钱变得更多吗?

如何理解养老金产品设计的“特殊形态”?

如何评价一个金融产品有没有用?

真正理解整体规划的核心逻辑,才能正确执行日常的金融理财操作。

1

“老龄化”

引发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前几天,2022年度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先生围绕“老龄化、储蓄率和养老金”的演讲中有一段话:

按照联合国对老龄化的划分标准,从“老龄化中”(65岁人口7%~14%)到“老龄化”( 65岁人口14%~20%) ,中国用了22年,发达国家用了多少年?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亚用了73年,美国69年,加拿大65年,日本用了26年。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远超过其他一些国家,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关于出生率,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到三胎,出生率稍有反弹又下降。

“去年的净增人口才42万,今年有可能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联合国原本预测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是在2034年,现在提前了十几年,有可能今年就负增长了。”

这一增一降,该如何理解?

养老机构、营养护理在不断快速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健康维护,更加长寿延年。

人口负增长趋势下,养老看来是靠不了别人了,我身边不要孩子的夫妻就挺多。

所以,结余储蓄能不能“撑”更长的时间变得很重要。收入的提升,投资收益的上升,长期现金流保证将成为养老规划的重点。

2

金融服务只是为了升值?

前段时间一位69岁的做股票投资的老人,获证券公司高额融资融券授信额度,使用一部分额度后股价下行跌破平仓线,被强行平仓,最后还欠了证券公司一千多万。

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结果?

错误的投资占比。

股票这类“波动投资”,投入多少不是“规模”的大小,是“比例”的大小。

假如这位69岁老人银行里还有另外一个亿,大家可能也就不讨论这话题了。他所面对的一个巨大风险是没有结合年龄和资金的整体比例设定好要承受什么风险。

经历过风险,不代表我们能够躲避风险。什么年龄、状态下去追逐风险,什么情况下控制风险甚至尽可能避开风险,是金融风控服务第一要务。

养老很迫切,需要提高收入,提高投资收益,努力让财富增值,具体怎么做就涉及到充分合理的财务规划。

什么叫充分合理?

常有人问我:

陈老师,我这有笔钱你看看怎么弄,给我挑个好产品,赚得多还要安全。

这叫“不合理的预期”。

不合理的预期无法得到合理的结果和正确的满足,甚至可能得到某种错误的建议,表面上满足了当下的需求,未来可能是以巨亏惨败收场。

如果现金流不足,安全感不足,身边又没有“值得信任”的专业人士,有时候过度渴望升值就很有可能把一个人推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比如,消费者手里正好有一笔500万的资金,准备投资一个私募项目,是否可行?

假如这500万是全部的可动用的资金,本人收入和支出近乎持平,基本没有稳定结余,未来三五年,家里孩子还要有大的现金使用。一旦这笔钱投资回流的周期跟未来用钱的周期产生很大差异,怎么办?

项目可能很好,但是集中了所有可投资资金就不好。

走向养老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年老阶段,基本就是收入在下降,或者就直接变成零,劳动收入占全部收入占比就很低。到那时候,手中已有的资金安全就非常重要。

金融服务不都是保证财富升值,一个合理的比例和周期规划以及跟进调整,既能获得增值的机会,也能有确定的持续稳定现金流。

3

如何理解养老金的“特殊形态”?

理财投资总会想到收益高、安全性高,又希望随时能拿回来(灵活性),怎么看待灵活?

灵活性是一把“双刃剑”,容易改变原定策略,容易随意动用,也有被侵占、欺骗的危险。

养老金的的构成中,有现金储蓄,投资收益,还有社保养老金,有的人还能从企业拿到团体养老年金,再加上个人商业保险养老金。

其中,现金储蓄是相对流动性较强的;投资收益有可能也是现金流收入;社保养老金、企业养老金按月给,流动性就不强;一般商业保险养老金特点还可以高比例的退保,高比例的保单现金价值贷款,更能体现流动性。

在养老金的设计中,要不要特别强调“流动性”?

要有“全局观”。

在70岁的时候,有可能希望所有的养老金资产可以短时间大比例动用;80岁、90岁,可能就不那么想了,甚至希望最好不动。

全部的资产或者养老金,应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流动性。但随着年龄越大,整体养老金的稳定性、安全性的需求就越高。

动不了,可能反而更安全。

现在有一种特殊的年金设定方法,从养老金固定领取之后,现金价值为零。标准年金一般是努力给予大家最长的领取周期。比如一百零五岁;如果担心没领那么长,人就走了,再加一个保证领取金额,就是所谓的“长短皆宜”。

比如,一个46岁的人给自己的养老规划中,从投资升值的部分逐步退出一部分钱,进入养老年金账户,每年10万,用10年时间从各种配置资产中拿出100万。第14年60岁开始每月固定领取4878元(写在合同里的固定金额),不用操心涨跌,一直可以领到105岁,保证领取30年,60岁到90岁之间,假如没领完人走了,剩下一笔钱保证给付受益人。

但要注意,一旦开始领取,年金账户就没有“现金价值”,这意味着不能退保,不能用现金价值贷款。

好不好?

常规的养老金设计往往是要考虑流动性,但是特定需求就要使用特定的产品,特定的手段,能满足特定需求就是好的产品设计运用。

“现金价值为零”的设计,有人说是“反人性”。但是在这种特定的反人性的需求场景下,却能达到真正的效果。随着长寿时代来临,针对自身或家人的老年现金流,设定一部分“固定”动不了的资金,可能更加符合养老阶段的安全需求。

4

如何评价一个金融产品有没有用?

一个产品好不好,有没有用,要在特定的需求场景下讨论。

大多数人没有一个全局观的规划,只去挑好产品,实际上可能并不符合真实的需求场景。

一头扎入产品细节,片面的产品对比,就失去了全局平衡。

商业保险比社保好,投资比买房子好,买房比买保险好……

既有社保,又有商业保险,既有房子又有投资,也有年金,不好吗?在诸多的金融工具规划中,外加一个固定长期现金流,是不是更好?

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付费给专业能力,而不是好产品。用全局观规划自己的美好期望,获得幸福感、安全感。

把一切都规划好,再去讨论产品差异,在比较产品细节的过程中,也要抓大放小。

养老产品何其多,严格来说,存定期也是养老规划动作,哪种更好?要符合个体的需求场景。

最 后

面对很多产品和条款,就像是手拿一把牌,把牌打好要远远重要过于有一手好牌。

再好的皮鞋都不能用来跑步,再好的饭也解决不了口渴。

抓大放小,控制好各种金融工具,风险对冲的比例关系,调整好比例结构,并跟进变化调整,这才是金融服务的重点。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养老金的特殊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