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把口粮田还给村集体,您舍得吗?”

“大爷,把你的宅基地给了村集体,你闺女同意吗?”

赶个大早,迈步踏进沂源这家互助养老院,逮着正在吃早餐的老人们,记者就直奔主题。就在去年,沂源县在东里镇沂河南村,试行农村“以地养老互助合作”新模式,村里42位80岁以上的老人将宅基地、口粮田交给了村集体,搬进了这所新建养老院免费养老。

4000平的互助养老院,试点“以地养老”模式。

“有什么舍不得的,我80多岁了,也种不了地了,在这里一日三餐吃得好,比我自己种地强多了。”村民刘文荣放下碗筷,还未说完,另一位村民王山林就接过话茬:“我就是女儿替我申请搬来的,女儿孝顺。我一个人在家,身体也不好,如今住进有人照看的养老院,她也放心了。”

不靠外来贷款 村里建起4000平方米养老院

谈及为何要在沂河南村试点“以地养老”新模式,东里镇党委副书记任大向给出了一组数据。

东里镇共有48个村,常住人口3.9万人,其中60岁以上1.3万人,比重达35%。“随着青壮年进城读书、务工、定居,村庄空心化问题凸显,老年人独居现象普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机构设施不健全,解决养老难问题迫在眉睫。”任大向介绍。

要解决集中养老的问题,就要先有高标准养老院,可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呢?任大向透露,他们想到了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探索“以地养老”建设新模式。“大部分老人房子年久失修,也有一部分跟随子女居住,宅基地闲置或荒废,承包地无人耕种,成了‘沉睡资产。’”

沂河南村被选为“以地养老”的试点村落。村党支部书记徐洪亮告诉记者,最初他也心里没底,让老人们把宅基地、口粮田都给村集体,老人们舍得吗?即使老人舍得了,那老人的子女们会同意吗?

天下事之成功,无不在于尝试。没想到试着问了一圈,结果超出预判。“老人们和子女们也都想明白了,与其守着这些东西,每天吃不好住不好,不如交给村集体,安享一个幸福的晚年。”徐洪亮告诉记者,就这样,遵循“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原则,将报名参加需要集中照料的老人,名下35亩宅基地以及口粮田,收归了村集体。

村里对24亩回收宅基地进行复垦整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奖补资金,在不增加村级负担、不使用任何贷款的情况下,在其中的6亩土地上,建起了这个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互助幸福院。

依靠唤醒沉睡资产,村里建起来4000平的养老院。

不出村口互助养老 老人这里安享晚年

记者看到,这所互助养老院包含4个院落,每个院落建有5户,既独立又相互连通,同时配备了便民浴室、长者食堂、中心卫生室、理发室等房间。入住老人吃的是可口的饭菜,住的是整洁干净的标间,每个房间都有电视,还有一些活动设施。

沂河南村全村80岁上的老人一共有45名,截止到现在,一共有42名老人选择了入住养老。记者了解到,与传统养老院不同的是,互助幸福院根据入住老人年龄、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等情况合理搭配住宿,实现老人互相照料、共同生活,消除孤独感,增加了幸福感。

“我们很多人,年轻时候,在村里是生产互助组的,现在老了,又成为了养老互助组。”在此养老的村民何培祥告诉记者,入住的都是同村的人,大家互相说说话,回忆一下从前,每天也就不闷了。

而在管理方式上,每个独立院落设为一个互助组,每个互助组安排至少一名党员老人担任互助组组长,统筹院内卫生管理、照看服务等活动。每月组织开展一次 “星级互助组”评比活动,为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互助组发放300元奖金,同时实行为老人送生日蛋糕等爱老敬老措施,营造了互帮互助、和谐共融的良好生活氛围。

“农村老年人对乡土情深,‘不出村口’是他们养老的‘底线需求’。”徐洪亮说,幸福院就建在自己村里,生活吃饭不用愁,拉呱娱乐有地方,遇到紧急情况立马有人来帮忙……同时实行相对开放式的管理,儿女子孙随时入院探望、照料,让老人时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村里有养老院 也有产业园

互助养老院让老人享受到了温馨的晚年,但这些养老服务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如何维持资金上的保障,成为关键。

徐洪亮透露,为保障互助幸福院的运营开支,村里积极培植党支部领办的沂源洪亮果蔬专业合作社,在流转老人口粮田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流转土地200余亩,筹措资金420万元,建设了1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将每年收益中的50%用于幸福院运营开支,50%作为村集体收入。

“村里既有养老院,也有产业园,也是年轻人发挥才智的舞台。”30岁的年轻人王茂法,今年回到了村里,负责产业园运营,现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总计有5名回村发展,他们一起成立了青年协会,协会成员与村“两委”联合管理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集体化、公司化运营。

志愿者们来养老院,照顾老人、打扫卫生。

村里有了年轻的气氛,也带回来了现代的理念意识,年轻人回来了,村里也有了志愿服务。王茂法和刘鹏等年轻人成为了互助幸福院的志愿服务者,忙完产业园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如今的沂河南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将祖父辈从传统低收益的种植方式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所得的利润,既保障了村里养老院的可持续运行,也不断增加着村集体的收入。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郑希平 通讯员 崔小玢 董玉芳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沂源试点“以地养老”!“离家不离村”满足农村老人乡土依恋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