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黄喆

文 | 锁凌燕

中国的老龄人口规模正在加速扩大,人口流动总量大幅扩增,助推家庭小型化趋势不断强化,这导致各类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日益高涨;与此对应的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这迫切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各类市场主体和公共部门等多元主体各展所长、各尽其能,以构建高质量、可持续、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保险业作为专业的长寿风险管理者,其努力自然不可或缺。事实上,我国保险业长期致力于探索通过投资自建、股权合作、战略合作等不同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保险+服务”的新型长寿风险管理模式。这种努力也体现出,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具有两种重要的制度优势:

一是兼顾养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显著改善消费者预期。面对“老”这个必然事件,我们不仅关心养老的钱从哪里来,也关心是否可以用养老钱买到合意的、足够的养老服务。保险业作为重要的付款人,延伸触角、延长产业价值链,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合等多种渠道,形成与服务供给者的互动、融合,形成构建生态闭环服务体系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提升经营效率,而且有利于取得关联服务的定价话语权,帮助消费者抵御养老服务价格上涨的风险,让未来更加可期。

二是整合各类养老服务,促进长寿风险减量。过去,保险业更关注使用保险产品来转移、分担长寿带来的经济压力;但是,伴随社会进步,居民预期寿命会不断延长,管理长寿风险的重点更应该是降低养老综合成本。个人所关心的养老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至少包括健康照料(health care)服务和社会照料(social care)服务两大类,即除了需要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大病康复、各类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护服务以应对健康水平下降带来的各种生理问题之外,还需要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社会性支持,以改善老人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康活力。只有让这些服务协调起来,通过积极预防、早诊早治、助力康复等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干预,才有可能促成“风险减量”。保险业作为专业的人身风险管理者,有条件、有资源、有统筹能力完成这种整合,保险行业前期在养老社区方面的探索,就是有力的例证。

有效发挥保险行业优势,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体系构建,是回应民生关切、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对应工作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第一,积极探索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可行模式。国际经验表明,基于老人熟悉的家庭和社区打造养老支持体系,既有利于节省制度成本,也有利于强化社区家庭纽带、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满足老年人群的心理需求。之前,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推动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三种路径协同发展。保险业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的探索可圈可点,未来还需要通过积极创新,探索参与居家社区医疗服务的可行模式,以更有效地服务长尾市场。

第二,密切关注健康养老科技进步,创新商业模式。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开发推广健康与养老创新技术和设备,以控制养老成本、改善养老服务质量;伴随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养老产业关联生态圈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新业态、新主体不断涌现,一些着眼于预防保健、早诊早治的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保险业应该积极关注、参与、协调外部创新,在健康养老科技生态领域积极作为。更需要关注的是,虽然风险减量重在预防,但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体系,普遍更关注已形成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的保障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支持预防的支付模式,在实质上不能有效支持预防为主的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探索“保险+健康+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应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原载《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简介

锁凌燕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书长。从事保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供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美编:初夏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北大经院学者 | 锁凌燕:居家养老 保险业应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