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养老驿站已经家喻户晓。为夯实“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的基层基础,北京市自2016年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如今,全市已有1000多家养老驿站扎根社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让“家门口”的养老生活更加有保障。

资料图(图文无关) 京报集团记者 吴镝 摄

养老驿站不断“上新”

今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公布一批新备案的养老驿站,丰台区芳城东里养老驿站榜上有名。有别于其他驿站,这家新备案的养老驿站由一家物业公司运营。这种“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模式,正是本市今年为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试点工作。

根据试点工作安排,本市将按照“企业自愿参与、政府适度支持”的原则,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发挥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等优势,根据不同区域人口结构、老年人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方庄地区,“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有着相当肥沃的土壤。

“物业公司对小区居民的情况比较熟悉,有现成的服务场所、服务队伍。”相关负责人李斌介绍,芳城东里养老驿站是由物业管理的小区配套用房改造而成,驿站工作人员也是以现有的物业人员为主。凭借这些优势,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很方便地为小区内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和高龄、独居老年人开展服务,另一方面,老人获得养老服务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截至2021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已达441.6万人,占比20.2%。从2016年起,北京大力推进养老驿站建设,为应对这一“大城市病”开出了药方。养老驿站不断上新。今年开始实施的“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有望进一步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

养老服务离老人越来越近

养老驿站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总服务台”和“供需对接平台”。

为了让养老驿站的方向不跑偏,强化驿站的公益属性,本市建立了养老驿站服务清单。根据这一清单,驿站可免费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巡视探访、个人清洁、养老顾问、呼叫服务等四项基本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驿站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服务等普惠性养老服务,并根据老人需求,开展市场化的养老服务。

本市还要求,养老驿站要和责任片区里的所有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接上头”,把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周边、身边、床边。

养老助餐服务关系到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发展养老助餐点1057家,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物美价廉的“暖心饭”。疫情中,养老驿站纷纷采取无接触送餐或老人自取的方式,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疫情防控期间,养老驿站采取全封闭管理,但服务不停。在东城区,全区养老驿站通过街道统一调配,累计提供线上巡访服务88174人次,助餐服务27845人次,代购代取药服务7525人次,线上文娱服务40667人次。在居家老年人的心目中,养老驿站已经成为老人的“小棉袄”。

扶持政策扶到点子上

2018年,本市就出台实施了养老驿站运营扶持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未达预期,驿站仍面临功能定位不准、供需不对接、运营困难等问题。即便是一些口碑不错的养老驿站,也往往是“赔本赚吆喝”“叫好不叫座”。

今年,本市新修订的《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正式实施。根据新的扶持办法,养老驿站不但可以获得“基础补贴”,被评为二星级以上的驿站还将额外获得“星级补贴”。为鼓励养老驿站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连锁运营的驿站每新增1家,还给予连锁运营补贴。

“只要驿站履行好政府赋予的基本养老服务责任,基本上就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营。”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在此基础上,如果能结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开展市场化服务做到“锦上添花”,驿站就能持续健康发展,就能很好地盈利。

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养老驿站1000余家,并且不断“上新”。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备案的养老驿站已达36家。到2025年,全市将累计建成并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不少于1200家。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本市将重点加强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千余家养老驿站让居家养老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