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等,通过加快医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增量资源供给和存量资源盘活,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伴随养老需求的凸显、政策红利的释放,养老产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日益显著,许多保险公司正在向养老服务全链条渗透,成为养老基础设施重要的投资力量,形成了“康养+医疗”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险企布局康养赛道可量力而行
作为最早感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行业,早在2007年开始,一些保险公司已经穿透周期悄然布局养老产业,主要通过重资产、轻资产等模式加入养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中。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保险公司布局康养赛道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保险公司自己不办养老机构,不建医院,通过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为居家养老的客户提供医养融合服务,客户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二是机构养老+医疗服务模式。保险公司自己开办养老服务机构,或者通过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养老服务,其中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由合作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另一种是在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务室提供基础性医疗服务,主要覆盖小病与常见病。客户主要是中产家庭的老年人。三是医养融合养老社区模式。保险公司开发建设养老社区,并在社区内配建以老年康复和老年病为主的综合性医院,一般同时配备有其他完备的生活设施。这部分客户主要是一些中高收入家庭的老年人。
“这三种模式之下,保险公司的投入越来越大,资产占用越来越多,投资回报的周期越来越长。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对资产流动性和投资回收期的要求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一般来说,只有对那些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保险公司才适合进入重资产的医养融合养老社区赛道竞技,中小公司更应该在前两种模式中进行选择。” 李文中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已经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布局全国20多个省市。早期进入养老产业的保险公司大多采取重资产模式入局,如最早布局的泰康,以及国寿、新华、太保等险企。
但重资产模式考验险企战略定力、资金流动性、和运营能力,对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此前一家长期运营养老社区的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的投入多数已达百亿,甚至千亿,对于入局者而言,必备的核心因素是资金实力,能够支撑在养老社区前期布局的资金支出。另外还要考虑领导班子的任期问题,因为投资养老社区的周期长,从开发到入住,一般需要6到8年,要想实现全部收支平衡更是需要20余年时间。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的资产价格上涨,拿地做大规模的养老社区成本也更高。”
正因如此,近几年,轻资产或者轻重并举的模式受到更多保险公司的青睐。保险公司得以用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养老服务供给,以更多的专业护理和运营服务加持养老社区。
例如大家保险成立之后将“城心养老”作为核心特色和布局重点。顾名思义,“城心养老”就是指在城市核心区布局养老产业,这与行业通常将高端养老机构布局郊区的思路有所不同。“城心养老”选址城市核心区域,紧邻三甲,可以就近医疗;离家近,方便子女探望;周边商超、公园、饭店等生活配套完备。但“城心养老”虽然有众多优势,但因位于城市核心区,布局成本必然也更高。如何解决高成本的问题,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曾坦言,核心区布局养老机构确实有地价高的问题,但大家保险也有一些资源禀赋。一方面自身有大块儿的自持资产、土地,可以支持建重资产模式的养老社区;另一方面,也在寻求商业模式探索,比如在北京二环附近选择的养老点,是用轻资产模式切换,用租赁方式等寻求的大型物业,客观上为其提供了相对较低的价格。
在何肖锋看来,养老产业难点不在硬件设施建设,而在于服务能力搭建,服务品质才是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7月22日,大家保险对外披露,该公司推出涵盖“医疗、康复、护理、康乐、旅行、安居、膳食、疗愈”八大专业模块的康养服务体系。这标志着大家保险养老战略向纵深推进。
目前,大家保险已在国内完成“城心医养”“旅居疗养”“居家安养”三条养老产品线布局,在北京东三环、北京南二环、北京西二环、南昌市核心老城区、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地带落子5个高品质持续照护养老社区,在杭州、北戴河、三亚、黄山全面落地4个旅居项目,在北京外交部街33号院探索设立嵌入式照护中心,就近为两千多名长者提供养老服务。
养老社区“软实力”仍处探索阶段
实际上,国内高端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上很多都已经达到,甚至是超过了国际水准,但养老社区的运营管理、养老护理服务等“软实力”仍然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行业公认标准和成熟体系。
我国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在2015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重资产、轻重并举、轻资产等多种投资模式,探索保险与综合型养老社区、旅居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业也存在一些挑战与风险,如土地获取难度大,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重资产养老项目的投资额大,盈利周期长,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养老社区建设资金门槛高。养老产业行业跨度大,涉及工程开发、物业管理、酒店/公寓经营、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护理服务,养老社区管理和运营门槛高,对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据朱俊生介绍,我国缺乏对老年医学、全科医生、护士,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教育和训练,造成养老社区运营中专业护理人才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国内现有的养老社区尚处于建设和初步使用阶段,尚有待时间的检验。同时养老产业投资退出壁垒高。另外,保险业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有待明确,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尚有待完善。
朱俊生建议,为促进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政府可优化和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有效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保险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等,审慎选择参与养老服务的商业模式,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系统理学疗法科主任刘惠林亦表示,康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专业,我国康养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刚成雏形,未来要做得更深更远,亟待解决人才问题。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公布的一项报告,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也高达500万人。
刘惠林认为,我国打造康养服务体系亟待解决人才问题,需要耐心且专业的人才。其次,打造康养服务体系还需搭建好的体系,就像医疗有医保报销体系一样,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续,相关部门也会逐渐完善康养体系,进一步支持康养服务的建设。此外,康养服务还面临标准化困境,如何让硬件更适老,服务既有标准又能照顾到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都非常重要。
在李文中看来,监管扶持政策没有能够完全理顺,也给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带来了挑战与风险。康养业务本身定位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很难有暴利,投资回收期长;人才储备不足,一方面难以满足保险+养老社区模式的运营管理需要;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不足,且难以留住高水平的医护人员。
李文中指出,未来,社会养老的压力巨大,政府持续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并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因此,保险公司布局康养赛道的前景非常广阔,保险公司在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业务之外,还可以通过投资渠道在康养领域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康养融合发展。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差异化发展其实就是面临客户群的选择问题,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养老社区标准的选择问题。在发展模式上,保险公司在自建养老社区之外还可以考虑与其他养老投资机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前期投入,缩短投资回收期。”李文中认为,在养老社区标准上也可以建设一些中低档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在自身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力量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