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现有老年人口17.8万,占户籍人口27.7%,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2.6万,占老年人口14.6%。近年来,海曙区坚持发展养老服务是国之大者的理念,扎实开展全省首批康养体系建设试点,建设高品质康养联合体,率先从区级层面出台进一步加快康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率先编制形成区级、镇(乡)街道康养联合体建设规范,率先探索“院居家融合”模式构建无缝衔接全周期康养服务。截止目前,全区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达29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率100%,养老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入住老人比例超过1:7。
一
推动制度创新
厚植养老服务人才沃土
坚持顶层设计高起点。拟定区养老服务人才培育试点实施办法,明确培养培训、职业教育、考核晋升、薪酬待遇、褒扬激励和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每年安排100万专项资金用于养老护理人才培养。
突出薪酬保障含金量。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给予150元、200元、250元、300元的岗位补贴。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职位等级评聘办法,公办养老机构持证人员参照社工工资福利待遇标准执行,民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持证人员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确保不低于当地上年在岗职工平均薪酬水平,目前养老护理人员月平均工资达到8000元。
增强岗位设置吸引力。联合区人社局,以区级、乡镇(街道级)护理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为平台,对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实行登记管理。根据人员持证率确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事项合作单位。探索建立优秀养老护理人才进事业编制路径,今年拟招录1名。
二
丰富引育路径
破解专业力量紧缺瓶颈
依托产教融合办学。促成专业养老机构与宁波大学医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开设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医养照护等养老服务专业,支持职业(技工)院校在养老机构设立分校定向委培“一专多能”高层次护理人才,截至目前已培养近100人。在高技能人才集中的技工院校建立工作站,组织养老服务机构赴技工院校开展招引工作。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引入物业、家政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跨行业、跨领域参与养老服务,扶持从事临终关怀、中医理疗、心理辅导等养老服务的志愿服务组织,全面推行“以老助老守望相扶”养老服务,形成了百岁粥坊、阳光暖心队等一批社会认可、特色鲜明的优秀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重视家庭成员这支潜在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已培训家庭照护者2000余人。
组织技能竞赛锤炼。定期举办“匠心汇海”区级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全员大练兵、千人大比武”活动,把技能竞赛与优秀高技能人才选育结合起来,重点吸纳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包括退休返聘医务工作者等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三
坚持数字赋能
促进康养服务提质增效
参与“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开发,宁波市养老人才培育场景在海曙率先贯通试用。
搭建智慧养老机构范例,在广安养怡院及其托管的居家中心,引入智慧照护系统,配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机器人辅助生活服务与康复训练,让护理人员从琐事中解脱出来,该项目获评省厅智慧养老院优秀应用案例。
配备老年人360度智慧监测终端,免费为1.3万多户老人安装“一键通”,提供紧急呼叫、亲情通话、智能定位等全天候服务,累计惠及近43万人次。安装智能水表(智能烟感)检测系统402户,运行3个月共预警582次。安装家庭养老床位等智能化设施设备160户,通过“监测-示警-核实-确认”服务闭环,实现老年人应急安全管理和原居安养,以智能助手缓减服务人员照护负担。
四
强化典型选树
优化养老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头雁带动,培养广安养怡院院长刘建丽进编担任海曙区民政局中层正职,推举其为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和市人大代表,在政治和待遇上优厚养老服务领军人才。
坚持名师带徒,在养老机构建立“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得主郭素琳工作室”、“浙江工匠”徐丹工作室,以名师带徒提升养老服务人才影响力。在全区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大讲堂”等讲评树活动,全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