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正在努力去房地产化的金融,新的路径依赖在哪里?在新旧赛道换轨之际,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和养老金融渐渐脱颖而出,越来越成为未来金融的最大共识。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从庙堂到江湖,从企业到学者,对此多有讨论,仁智互见。为此,我们策划了这组特别报道,加入这场头脑风暴之中。

“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也在稳步推进养老金融改革,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供给,引导全行业开展一些有益探索。

在理财、保险、基金“三驾马车”共同绸缪的背景下,养老第三支柱的助推和试点探索也在逐步进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无不在关注老龄化趋势下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多位嘉宾就养老金融、养老保险的发展建言献策,并针对如何补充养老第三支柱短板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放眼未来,养老金融究竟该如何发展,三大行业又该如何破局?

养老金融破局:“三驾马车”的混业竞争

养老金融势在必行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国家共同关注的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18.7%,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13.5%。未来五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由轻度老龄化过渡到中度老龄化阶段。

10月21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在金融街论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融服务”分论坛中提及,当前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对养老保障提出了巨大需求。同时,也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资源介入养老保障,弥补政府单方提供养老保障的压力。此外,人民群众在养老保障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面对老龄人群金融服务需求,金融行业已经采取哪些行动?以保险业为例,10月21日,在金融街论坛“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分论坛中,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强调,2021年前三季度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有460亿元,累计积累了超过了6200亿元的责任准备金,保持了稳健增长势头。

“随着社会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进一步释放,第三支柱市场潜力很大,”肖远企进一步表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占比18.7%,养老金融需求非常巨大,而我国居民存款已经超过90万亿元,可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的金融资产非常可观,规范发展第三支柱的基础和条件比较成熟。”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也指出,随着我国医疗健康的保障越来越强,未来中国老龄化的情况会愈加突出,因此,未来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包括保障其正常的生存、心理健康以及疾病治疗,对于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显得极为重要。而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金融,是我们国家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项战略。通过提供各种养老金融产品以及其他的服务产品,有望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康,能够身心愉悦地生活。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在我国养老第一、第二支柱发展相对成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养老生活得到保障,养老第三支柱的补充也显得尤为重要。

何为养老第三支柱?据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海外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博在此前的研报中介绍,我国三支柱养老体系已建立。其中,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养老金,以个人名义自愿参与的养老金,形式可为保险、基金、信托、理财等,不过,目前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截至2020年底只有税延商业养老金被纳入统计口径。2018年5月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标志我国第三支柱养老正式开启;2021年3月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是我国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又一实践探索;二者分别以税收优惠和灵活投保的方式刺激商业养老需求。

正如张博所说,在养老第三支柱已启动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助力养老保障发展的养老金融应运而生。除上述提及的保险行业,近年来,银行、基金行业也都在努力探索,相继推出创新产品。

具体来看,2021年9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自2021年9月15日起,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和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市,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青岛市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

《通知》还要求,试点理财公司要创设符合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养老理财产品,推动养老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积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试点理财公司应当结合试点地区情况,稳妥有序开展试点,健全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非母行第三方独立托管。

而在公募基金方面,早在2018年8月,意在助力投资者个人养老储备,强化长期投资意识的养老目标基金(以下简称“养老FOF”)正式获批。彼时,首批14只产品(份额合并计算,下同)首发,至今已三年有余,不仅成立总数量增长至超140只,总规模也由首发时的不足40亿元,到如今超过800亿元。

就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天弘基金副总经理朱海扬表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只涉及个人生命周期的纵向共济,是真正自主决策的长期资金,只有跨越时间维度抵抗通货膨胀,争取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才能创造出国民在养老个人账户的获得感。

政策、行业共同发力

当然,目前金融行业助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也仍有诸多难点存在,例如配套制度政策的缺乏等。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通过金融机构提升自身产品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提高稳健投资能力,甚至是三大金融行业产品的互相补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养老金融的快速发展。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邢炜在近期的“中国养老产融结合”闭门研讨会上表示,新形势下保险行业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建议在第三支柱制度政策制定层面进一步厘清概念、明确责任。尽快搭建制度框架和原则性内容,尽早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措施,以实现第三支柱政策的普惠性和广覆盖。加强统一监管,对第三支柱各类市场参与主体设置一定准入门槛和规范标准,建立统一性和包容性的产品认证审核机制,有序将符合规定的各类金融产品纳入第三支柱养老投资的范围。

除政策的缺乏外,金融行业自身也仍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今年9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黄丽萍曾建议,大力推进以个人账户制为核心的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做好养老储备和投资运营制度供给;在基金行业做好制度和服务配套,开发满足全生命周期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推动养老型投资工具的普及教育,强化基金服务养老能力,培育和壮大基金行业长期投资的意愿和能力;适当放宽养老保险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完善与高质量增长要求相适应的长周期考核机制。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精算师利明光表示,保险业要在服务养老保障体系中有所作为,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包括持续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供给;着力提升适应养老资金投资要求的长期投资能力;进一步加强跨周期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设。

王红英则表示,金融机构是养老产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通过理财、保险、基金以及一些其他的金融方式,能够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加稳健的养老收入。因此,养老产品的开发也应该让更多的资本参与其中,叠加未来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等,有望共同使养老金融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此外,在王红英看来,养老金融战略当前,三大类投资品种甚至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于老年人而言,理财、保险和基金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不同的投资需求提供支持。一方面,既保障了老年人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基金等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获得相应的超额收益,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三大行业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科学地搭配组合的。”王红英说。

北京商报记者刘宇阳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养老金融破局:“三驾马车”的混业竞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