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

导语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60岁的朱秀英9年前告别老伴、离开生活几十年的淮安农村,来到南京女儿家带外孙女。长期两地分居、育儿观念冲突、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常让朱秀英萌生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
导语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60岁的朱秀英9年前告别老伴、离开生活几十年的淮安农村,来到南京女儿家带外孙女。长期两地分居、育儿观念冲突、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常让朱秀英萌生

“老漂族”,他乡何时变故乡

60岁的朱秀英9年前告别老伴、离开生活几十年的淮安农村,来到南京女儿家带外孙女。长期两地分居、育儿观念冲突、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常让朱秀英萌生“回老家”冲动。国家卫计委发布《2016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像朱秀英这样进城照顾晚辈的农村老人,占老年流动人口43%,俗称“老漂族”。

吵架拌嘴的人不在身边了

早上6点半,朱秀英将据【太平洋养老网】小编了解到让进厨房,小声说:“早饭一会就好。等他们上学上班了,再把衣服洗洗、卫生搞搞,就去买菜。”天气好的时候,朱秀英能把附近三个菜场逛个遍,这也是她难得的“透气”时间。

下午2点40分,朱秀英出门,穿过三个红绿灯,去接9岁的外孙女。外孙女写作业时,她开始准备晚饭。等一家人吃完晚饭, 收拾完毕,走进8平方米的卧室休息,已到晚上9点多。腰酸背疼,日复一日,哪天是个头?

歇下来的时候,朱秀英总会惦记独自留在老家的老伴。“几十年吵架拌嘴惯了,突然间一个人过,有点不适应。”她曾动员老伴过来,可他嫌房子小,像“鸽子笼”,不愿意。如今,朱秀英习惯每天吃饭时和老伴微信视频,“老伴胃不好,一个人在家吃饭肯定没以前妥当,每天问一下心里放心”。

61岁的杨建新家在泰兴。她告诉据【太平洋养老网】小编了解到,女儿坐月子都在老家,要不是外孙6个月时生了一场病,她怎么也不会来南京。老家96岁的老父亲,还要有人照顾。外孙身体弱,照顾起来更辛苦。来南京这几年,除了心挂两头,杨建新感觉“像困在笼子里”,她的家乡话邻居听不懂,这让“话痨”的她十分憋屈。她挺羡慕小区里一对带娃的“老漂”,起码有个说话的人。可子女不理解,常问:“你那么忙,哪有时间家长里短?”

“我来带孙子,不是坐牢的!”

60岁的杨淑琴从赣榆来南京已有3年,儿子常出差,难得在家。儿媳总说外面空气污染重,不让她带孙子下楼玩。“小孩子总闷家里哪行呢?我就趁着她上班时偷偷带出来。”有一次,她带孙子在小区广场玩正巧被媳妇撞到,媳妇当众责怪她:“孩子要是呼吸脏空气生病,你负责?”杨淑琴气得头晕,回家就给儿子打电话:“我来带孙子,不是坐牢的!”儿子赶紧回家“调停”,结果还得服从媳妇:只能带孙子在阳台上玩。至今她还后悔当时冲动,让儿子两头为难。

朱秀英也曾赌气回过一次老家。“孩子上中班的时候,女婿嫌我卫生搞得不干净,我立马收拾东西上车站。可回家后放心不下外孙女,也心疼上班还要照顾孩子的女儿。后来女婿打电话服软,便又回来了。”

“每天早上喝大麦粥,中午烧汤吃馒头,晚上下碗手擀面,吃得不知道有多舒服。”杨建新一直保留泰兴饮食习惯,可女婿是南方人,一日三餐都要吃米饭,不吃粗粮,女儿向她求情,她只好早晚专为女婿煮饭炒菜。

异地门诊医保报销难

来自安徽霍邱县的夏华才54岁,但患有“三高”、脑血栓和心脏病。因为老家新农合无法异地办理“门慢”,他每个月要自费千把块钱,到医院开药。

“2005年切除胆囊后,胆总管和肝内胆管又发现结石。”朱秀英在老家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并申请异地就医,但如果不住院,门诊检查、挂水等都要自费。“现在特别注意饮食保暖,就怕生病。”她说。

外孙上小托班后,杨建新发现小区附近有免费理疗地方,几乎每天都去“试用”。“年纪大了,尽量不给孩子添麻烦。” 她到处寻觅免费理疗点。

省人社厅医疗保险处人员告诉据【太平洋养老网】小编了解到,全省已实现异地就医住院部分直接结算全覆盖,正逐步向门诊覆盖。目前,南京、苏州、常州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在异地的门诊费用可直接结算;南通明确长期居住外地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可在当地选择一所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门诊统筹待遇。而老人流动率较高的苏中、苏北地区,目前门诊报销政策尚没突破。

融入城市需多方扶助

1月,江苏出台《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提出,老年人到子女所在城市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户口迁移、医保结算、公共交通等方面给予便利。然而让“老漂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除提供“同城待遇”外,还需构建异地养老模式。

帮老人融入异地生活,子女体谅、理解与鼓励非常重要。离开生活多年的熟悉环境,离开亲朋好友,在新的人际网络没建立起来前,“老漂族”会特别孤独失落。这时,子女陪伴和交流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有位老人说,自己跟儿子一起生活,但总觉得有隔膜,“儿子、媳妇手机不离手,一天也说不到几句话”。

街道社区要主动关心他们,随时掌握“老漂族”的各方面情况,为他们排解孤独和解决困难。如组织老年活动,让老人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发挥老人所长,鼓励他们奉献余热。

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友华教授建议,加快户籍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制度障碍,实现医疗保险随人“迁徙”。鼓励年老父母投靠子女式迁移,实现更多家庭老年人与子女团聚,减少因制度性隔离所导致的异地养老问题,变异地养老为同地养老。

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省份之一。“老漂族”身心能否融入城市,让他乡变故乡,考验城市的人文温度和治理水平。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