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环境设计应遵循4大环境理念和5大设计要素
导语
养老机构环境设计应遵循4大环境理念和5大设计要素
未来30年,老年人(60岁及以上)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将持续增长,2050年时全球数量将达20亿,其中我国的数量接近5亿;老年人中,高龄老人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养老机构环境设计应遵循4大环境理念和5大设计要素
导语
养老机构环境设计应遵循4大环境理念和5大设计要素
未来30年,老年人(60岁及以上)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将持续增长,2050年时全球数量将达20亿,其中我国的数量接近5亿;老年人中,高龄老人
养老机构环境设计应遵循4大环境理念和5大设计要素
未来30年,老年人(60岁及以上)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将持续增长,2050年时全球数量将达20亿,其中我国的数量接近5亿;老年人中,高龄老人组(80岁及以上)的增速最快,其占比将从目前的10%增长为19%。
养老形式依国情和文化各有不同,但高龄老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则普遍相同。在老龄化的大潮中,养老机构的建设十分迅速,其环境设计受社会需求和建设法规的影响不断更新。本文归纳了过去30年间中英文相关研究的成果,结合国际发展动态,归纳养老机构的环境理念和设计要素,推动养老环境的优质建设,同时指出研究断层,为未来发展点明方向。
目前现状
我国在1999年发布了第一部针对老年人建筑的设计规范。国家住建部的相关规范有3部:一是2003年颁布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针对老年住宅;二是2011颁布的《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针对机构养老;三是2013年颁布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和2018年颁布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养老照料设施。
近年来的相关文件包括2015年《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等。中英文研究中,近30年来针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研究论题包括原居养老(agingin place)、自理独立(independence)、可 达 性(accessibility)、防 跌 倒(fallprevention)、运 动 健 身(physicalactivities)、积极 生 活(activeliving)、人 际 支 持 /需求(socialsupport/social needs)等,其中多数与循证设计研究(Evidence-basedDesign) 关联。
2014年,我国有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每千人床位数约27.2张,而国际标准为每千名50张。我国计划在2020年达到每千名35~40张,需要在2015年起的5年内增加315万张。当前现状距此目标有很大差距,大量养老建筑正在兴建,亟需研究支撑以确保建设质量。养老环境的设计研究已在国内国际开展多年,但尚未见到对中外文献成果的总结归纳,是当前养老建设和研究领域的缺失。
环境理念
★家居气氛
欧美多项研究表明,在离开家庭搬入养老院的过程中,多数老人的对生活的控制感和生活质量都有下降,其健康和寿命均有负向表现。多数老人拥有自己的家庭空间;入住机构之后,他们可能和陌生者同居一室,需要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包括建立新的人际网络等。
生活网络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老人常有机能和认知退化,对变化适应慢,思念原有生活和家庭环境。但当前的城市化和子女异地就业已使大量老人失去接受家庭照护的机会,社会化养老是不可逆的大趋势。
如果通过环境设计在机构中创建适合老人的家庭气氛,例如对家庭空间和细节的模仿等,将有助于老人在机构中建立归属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
★人际交流
人际交流在机构老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受到身体机能老化的影响,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对于长期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来说,机构中的建筑环境就是他们度过余生的地方。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交谈等,他们可以得到所关心的信息,减少情绪低落并防止可能出现的精神问题。老人经历丰富,渴望交流,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对老人来讲同等重要。就餐区,图书室、电视区、休憩区等共享空间为老人的活动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存在感并保持参与度,加强与周边环境的心理关联,进而促进精神健康。
★接触自然
从进化论到环境疗愈理念,研究成果显示接触良好的自然景观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恢复身体机能。老年人常患各类老年疾病,接触自然对老人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日本和欧美的研究发现居住地附近具有可持续性的绿地可有效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促进长寿。室外活动为老人增加了接触自然的机会,能够有效减少老年人常见的情绪低落,降低失智失能的风险。
对于久居室内的老人们,特别是行动不便的介护老人,感受自然光是接触自然最便捷的方法。与人工光线相比,自然光线通常让人感觉更为舒适,有助于唤起自然生命力。在风水学中,自然光常常代表着正向能量。在老年疾病的治疗中,自然光线疗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老人们在室内感知到的自然采光量对他们的室外活动参与率有正向关联性。接触自然光照较少的老人睡眠质量低,多数久坐不动,较易有消极的行为。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减缓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减少心脏病、糖尿病、肠癌、高血压等疾病风险及死亡率;同时增强关节强度和肌肉力量,有效防止老人跌倒,降低卧床和失能概率。
研究建议老人从事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散步是最常见的老年运动。对于机构老人来讲,机构周边的室外环境是主要的散步场所。运动康复器械等在养老机构中常见,但调研显示,其使用率并不高,需要深入研究。
设计要素
★场地环境
居所周边的环境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能力有影响。养老机构的室外场地为入住老人参与户外活动和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环境行为学指出,老人的户外活动有必要、自发、和社会性三种。
我国老人中常见的广场舞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社会性,需要在养老机构的场地设计中加以考虑。从场地规划的角度,研究建议在机构入口处设立花园或景观区,吸引老人外出,促进运动和交流。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机构的室内外空间界限可以弱化,与场地景观结合起来,合理规划树木、草地、遮阳、休憩区等。
研究指出,室外景点的视线可及性对到访老年人的数量有影响。养老机构的外环境设计应依据老人的活动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其基本内容包括四季景观、安全路径设计、无障碍室内外结合、引导窗景等。针对失忆失智老人,建议考虑循环式道路以防止走失。
自然采光的设计和应用,需要综合考量场地布局、建筑朝向、周边遮挡、景观布置等。同时,需考虑室内外的柔和过渡,创造空间和时间帮助老人适应光线的变化,减少光线突变可能带来的晕眩和失衡危险。
适宜的采光给久处室内的老人带来希望和健康,在东方人居环境中已得到广泛重视,对养老机构中自然光的引入和布置需要更多探讨。
★建筑布局
恰当的建筑布局有助于环境安全,为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和工作人员提供生活和工作便利。中文研究指出,养老机构主入口的位置及形式对老人的日常活动有影响,其规划需要结合老人的出行特点,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随着年龄增高,老人的认知能力有逐渐衰减的趋势。从建筑布局的角度,知觉研究建议在设计中适度地创造空间连续性和节奏感,促进老人的环境感知力。建筑中的交通流线需简明,便于老人找到自己要去的地点(如居室或餐厅等)。走廊不宜长,让老人走廊上可以方便地看到目标地点(如活动室等),同时布置适合老人的空间导向线索和地标等。
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室区、办公、和后勤区等)需要做水平或竖向分隔,并在各区使用有标志性的设计元素(如不同的墙面色彩等)以示区分。为促进老人接触自然,可适当弱化室内外界限,在空间功能和形态层面展开整体空间设计,例如设计室内外联通走廊为老人的散步活动提供便利。
照护建筑的平面布局常见有中心式和平行式,英文研究探讨了不同布局对环境识别度及日常护理的影响。其结果显示二者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中心发散式对机构管理和看护工作有帮助,而平行式则有助于促进区域识别和居住者的归属感。
结合个案情况,养老机构建筑可考虑综合布局:在老人居住区采用分开设置的小型护理站来促进精细服务,在办公区则集中设置会议空间促进交流和合作。综合布局在一些养老机构中以居室组团的形式出现,各组团均设有独立运行的服务站,旨在增强家庭感和人际交流,同时便于服务和管理。居室组团布局对投资要求高,其应用和功效需要基于国情进一步探讨。
★主要空间-老人居室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看,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居室与医疗建筑中的病房有相似之处。在满足无障碍要求的前提下,老人居室和病房的设计均需妥善处理自身单元体和相邻空间的关系,同时考虑私密性和照护的需要。
不同的是,老人在养老机构中的居住时间通常大于病人的住院期,所需服务的大多数为日常生活内容而非医疗服务。欧美研究发现,单人病房的病人感染率低、睡眠质量高,因而提倡普通病房采用单人形式。研究也发现肿瘤病人们更愿意选择双、多人间,主要目的是避免孤独感。
双、多人间在重症看护区和护理型养老机构中都较常见,可方便同时多位观察护理。在我国,养老机构的个案条件和市场定位差别较大,常见各类单、双、多人间,其类型占比需结合项目定位进行个案分析。
在较大型的养老机构中,自理、协助、医护型的老人居室通常位于不同的设计区域。如果老人需要更换服务类型,则需要转换居住环境,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如归属感等有影响。
当前研究从居室细节入手,建议考虑嵌入式展示柜或书架等,为老人提供展示和回忆空间,帮助在机构中建立“家”的归属感。在环境安全方面,需结合无障碍元素,慎重考虑卫浴细节、地面材质、灯光应用等。
家居气氛的创造应以老人居室为基础,依照其生活习惯,在设计中逐步跨越个人和共享空间的界限;需要结合本土文化,在建筑和室内外各层面展开。但当前针对此课题的研究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深入。
在欧美养老机构的调研中,可见到一些温馨的室内布置,均是反映了入住老人的生活背景和经历的设计,例如在室内布置中包括了二战时期的自行车、缝纫机、海报等。我国的养老机构可参考相关思路,结合入住老人的情况如生活习惯和教育背景等,开展适合国情的设计。
★主要空间-交往空间
研究发现,老人的居室距共享交往空间较近时,参与活动较多。近年来,各类艺术室和学习室等在养老机构中得到推广;调研显示,由老人参与管理的养老机构活动中心有利激发参与感,受到广泛欢迎。
多类型的共享空间,如开放、半开放、半封闭式等,可提供环境选择,鼓励老人们参与交流活动。除了设计具有明确功能定义的共享空间(如棋牌室)外,设计者还需考虑灵活多样的自由共享空间,结合室内设计和家具布置,自然有机地与建筑内外的环境结合起来;例如把走廊尽端或中部的局部平面扩大,布置座椅,形成非正式的停留空间,为老人提供休息和自然交谈的机会。
机构中的老人渴望了解外界生活,亲朋和公益组织的探访对他们非常重要;建议在养老机构中为探访者设置合适的休息及停留空间。综合调研显示,我国当前的养老机构(尤其是中低端机构)中,共享空间设计不足,对老人的精神交流需求缺乏考虑,亟需提高质量。
★主要空间-服务设施
养老机构中,通常设有为老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例如生活品柜台或杂货店等。除生活服务外,休闲服务设施如健身器材和健身房等也较常见,为入住老人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方便。
欧美研究指出,提升运动器械的可达性有助于老人的运动量达到健康标准。我国养老机构中的多媒体设施包括影音设备和小型影院等丰富了老人的文化生活,已成为一些养老机构的日常活动必须品。宗教设施在养老服务业中正逐步得到重视。调研发现,欧美较传统地域的养老机构有内设教堂空间等,为老人的日常祈祷和临终关怀服务。
在宗教、民族、地域文化较强的地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设计需要反映相关需求。另一方面,后勤服务如餐饮和清洁卫生是养老服务的重点部分,其空间需求和设计应结合照护要求和本地文化深入展开。
随着老人群体的更新,生活习惯、科技、交流方式的推进,新种类的生活和休闲服务设施将会不断出现。值得指出的是,一些休闲服务设施的价格昂贵,如室内游泳池等。
在养老市场竞争中,经常认为此类设施可引起客户注意从而提升入住率;而研究显示,养老机构专业人员和入住老人均认为休闲设施在养老生活中的重要性要低于其他环境元素。在养老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对于此类设施的投资需综合考量,合理运用社会资源。
发展趋势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养老机构的总体布局必将深入结合周边条件,向多层和高层空间发展,这一趋势对场地环境设计和老人的运动需求是重大挑战,需要从规划和建筑设计二方面深入研究。
★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加速发展,未来养老机构将面临更大的医疗照护需求,结合机构条件开展长期医疗护理将是养老环境发展的重点。
★在乡镇层面,养老服务将面向大量农村独居老人,需考量老人医疗、精神、经济等多重需求,预计可灵活转换的居室形式和服务设施将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采光设计将在养老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结合绿建节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已有针对低碳养老社区环境的评估认定体系,需结合光照需求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应用。
★面向老年人的各类科技产品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养老机构的规划和建设需借力科技手段及产品,提升养老服务和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