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助餐点,是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的重要补充。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设置养老助餐点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多。比如,老人居住更加分散。加上长久以来的消费观念等,如何“破题”成关键。南京江宁东山街道佘村社区在全市率先尝试打造农村“社会化养老助餐点”。政府与餐饮企业合作,通过补贴希望能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也享受便利的助餐服务。
1元钱能买到5个花卷这样的补贴实实在在
早上七点半,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的遇见春天餐厅里,购买养老餐的老人排着长队。老人们只要对着机器“刷脸”并补差价,就可以买到便宜的早餐。餐厅价目表上,馒头和花卷是1元一个,老人们花1元钱就能买5个。午餐和晚餐,老人花5元钱就能吃到主食馄饨、面条,再配一份面点。
今年7月初,遇见春天餐厅通过考核,正式加入由南京江宁区民政局牵头的“小江家护”银发助餐服务。企业在享受政府补贴的同时,把更多优惠让利给符合条件的老人。餐厅负责人李龙说:“针对江宁户籍75周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补贴标准是早餐1元,中餐和晚餐分别是2元。江宁户籍5类老人,他们的补贴标准稍高一些,早餐是2元,中餐和晚餐分别是4元。除了可以享受店里推出的特惠套餐,本店所有的餐食他们都可以扣除补贴以后,补齐剩余的差价就可以了。我们每个月推出不同的套餐,换着口味让老人家来吃。”
记者注意到,与社会化餐饮企业合作的“小江家护”银发助餐服务,在南京江宁城区已经运营得相对成熟。2019年起,“小江家护”已经在江宁城区陆续开设28家助餐点,至今已累计服务老人200万人次。依托于“小江家护”平台,把社会化养老助餐点开进农村,在南京还是一次全新尝试。
“小江家护”银发助餐负责人吴玲娟说:“以前是给这些助餐中心发建设补贴,现在‘补人头’是将建设补贴的钱直接发放到老人的账户上,让老人享受到一日三餐的优惠,使政府的资金更有效地利用。”
美丽乡村是“基石”可持续发展仍需“探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农村地区助餐服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老人居住更加分散、传统消费观念有所制约。而佘村的助餐点能成功启动运营,依托的是美丽乡村的良好基础。本村老人生活水平都不错,出行条件也相对较好。而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这里玩的老人,如有符合条件的也都能享受餐补优惠。这对于企业维持经营,也是一种有效补充。
据佘村遇见春天助餐点统计,自7月1日开展登记助餐以来,已完成助餐服务1241人次,平均每天约40人。不过,也有老人反映,刷脸取餐的方式让他们多少觉得有些不方便。
对此,吴玲娟解释,之前的餐点采用刷卡来助餐,但有个别助餐点为了把自己的服务量提高上去,在老人没有来用餐却刷了他们的卡,这对财政的资金造成了一定浪费。
由此可见,企业和政府为了让助餐补贴真金白银地、实实在在地用在老人身上,也在尝试新手段。但无论是那种方式,如何把服务老人的便利性解决得更好,是农村养老助餐点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问题。
专家认为,农村养老助餐服务和城市养老助餐服务一样,并不是养老的兜底性保障,而是一种普惠性服务。因此,向“市场”要服务是可以积极尝试的一种路径。鉴于各个村镇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等因素,如何让农村养老助餐服务惠及更多老人,专家认为,从宏观层面来说,应该加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同时,也要引导更多农村餐饮经营户,参与养老助餐服务。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静说:“我们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农村经济发展程度高了,老年人的钱包里有钱了,有能力、有意愿去消费这是第一个。另外,可以用来做社会化助餐的餐饮企业在农村的布点就相对会多。政府选择的余地就相对会大,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助餐服务可能性就更大。所以,我觉得农村社会化助餐的服务应该是有发展前景的。”
养老助餐点建设是高质量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政府也尝试了很多供餐方式。比如,中央厨房集中供餐、建设银发助餐点、引入社会化餐饮企业等等。有被叫好又叫座的,也有因为消费者规模较小、供餐质量不稳定等原因慢慢被市场淘汰的。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农村老人的消费特点。南京江宁佘村的尝试还需要经过市场更长时间的检验,但迈出了第一步。长远来看,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市场的良性发展之下,农村养老助餐点建设终究会出现更多“新气象”。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