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各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2〕21号),对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各地市学习借鉴。
近年来,九龙坡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落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多、空巢化”等特点,聚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服务设施网络、注重多元服务供给、强化服务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坚持试点引领,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推动辖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九龙坡区出台系列养老兜底政策,发放兜底群体基本保障和普惠型养老服务经费5600万元,惠及3.8万人次;152个城乡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老人173万人次,实现了居家养老全覆盖。2022年6月,九龙坡区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一、强化“资金投入+人才引育”双重保障,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包”
(一)出台资金奖补政策。制定《九龙坡区关于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扶持办法》《九龙坡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办法》等,对社会力量建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补助250万元,对依托敬老院兴建镇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补助最高100万元,对以租赁方式建设的社区养老服务站每年补助最高10万元。采取“基本运营补贴+中心带站补贴+绩效考核奖励”的方式补贴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经费,补贴金额8—30万元/年不等。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制定人才引育政策。在全市率先出台《九龙坡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养老服务人才纳入人才龙卡评定范围,对进入辖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养老、护理专业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在入职满3年后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其中本科以上10000元、专科(高职)5000元,现已引进各类专业人才350名。实施养老服务“金牌护理员”专项培训计划,每年开展日常生活护理、常用护理技术、医养结合、养老智慧管理等培训,培训管护人才2938人次,护理员培训率达100%,养老机构负责人资质培训率达100%。
(三)健全综合配套政策。推出土地支持政策,引导利用现有厂房、学校及社区用房等改造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对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项目的养老机构免征增值税,惠及养老机构38家。推出融资支持政策,建立“职能部门+养老机构+金融机构”协同联动机制,通过担保等方式,协调金融机构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多样化融资支持,已为5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融资支持2000万元。
二、坚持“公办引导+社会参与”双轮驱动,构建养老服务“便民圈”
(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制定《九龙坡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作方案》,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调剂公房+租赁厂房”“建设补助+租赁补贴”等方式支持建设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成镇街养老服务中心1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01个,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10个,整合带动社区养老服务站84个,建成村级互助养老点37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一镇街一中心,一村社一站点”目标,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二)创新便民养老服务方式。探索“公益+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推进“乐龄幸福之家”国内首个社区公益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开展“食、医、浴、乐、购、学、为”等服务。深入开展“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集中就餐”助餐服务,设置助餐点90个,服务5.2余万人次。推行“线上信息服务+线下实体服务+呼叫中心+定位终端”服务模式和“先服务后付费”运营模式,43家养老服务商上线服务产品416项,实现老年人居家享受网络购物式养老服务。推出“流动助浴快车”上门服务,设助浴点14个,为1.2余万名老人提供助浴、健康体检等服务,获评2022年民政部、财政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优秀案例。
(三)打造专业养老服务品牌。建立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外引内育+合作共促+品牌联塑”协同发展机制,培育提质本土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引进知名连锁养老服务品牌,一事一议协助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培育打造本土养老服务品牌企业5家,引进多家知名连锁养老服务品牌,新增床位突破1000张。
三、注重“政府兜底+多元供给”双向发力,拓展养老服务“可及度”
(一)发挥政府作用提供兜底性养老保障。设立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将照护经费提高至3000元/月/人,集中照护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40人。发放特困老人照料护理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等各类补贴280余万元,保障高龄失能失智、残疾人、计生特扶对象等老人基本生活和日常照护。探索推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试点,针对特困试点家庭,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3000元,并提供300元/户基本养老服务,减轻失能家庭负担。加快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老年人照护服务计划”,累计受理失能评估1387人,为750名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
(二)通过社会运营优化普惠型养老供给。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认定办法》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首批认定普惠型养老机构12家,普惠型养老床位达1229张。每年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创新推出“机构+中心+站点”“机构+中心(站点)”“社会组织+站点”等社会运营方式,实现街道社区“一网覆盖、一体服务”联网运营,新增居家上门服务站点115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100%。2021年,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洁以及上门陪护等各类服务173余万人次。
(三)深化医养结合满足个性化养老需求。巩固拓展医养结合试点成果,推行“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服务模式,健全基本养老+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五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全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38对,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置“家医团队工作室”50个,建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2家,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点16个,打造形成“背篼医生工作室”“小草志愿者服务团队”等医养结合品牌。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上门医养结合服务,依托“九龙坡云医院”平台,设立云诊室59个,推出服务项目17项,完成服务4526余例。
四、突出“智慧管理+制度管理”双管齐下,提升养老服务“满意率”
(一)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建立民政、社保、卫健、大数据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老龄人口基本信息、健康档案等养老服务基础信息库,建成全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全覆盖接入区养老服务机构、中心、站点视频监控,全面推广服务质量管理、智能设备管理、养老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等业务应用,将全区153家养老机构、中心(站)的服务供给、设施运行、老人情况、绩效评定等纳入实时管理,将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3682人纳入动态管理。运用“重庆阳光食品”APP,在38家养老机构开通“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识别”功能,实现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智慧管理。
(二)建立星级评定机制。在全市率先制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绩效星级评定办法》,将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情况分为5个等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服务供给等进行综合评价,得分90分以上评五星、80—90分评四星、70—80分评三星、70分以下不评星、60分以下不合格,对评星机构给予设施运营工作经费奖励,责令不合格机构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取消服务提供资格。星级评定启动以来,全区评选养老中心(站)点三星级以上42个,兑现奖励资金200余万元,对评定不合格的9个站点取消营运资格。
(三)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十严禁”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社区养老服务“严禁发布违法保健食品广告、欺诈销售保健食品、向老人推销非保险金融产品、从事与老人养老服务无关的活动”等十条负面行为,防止机构在运营中走偏变味。建立覆盖养老服务行业法人、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行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参与养老行业信用监管,通过“信用九龙坡”网站和九龙报、政务公开栏等向社会公布养老领域失信失范机构和人员名单,守住社区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和安全底线,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免责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网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本文地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九)——重庆市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