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小王村驻村工作队制定了两个主要措施:一是解决群众“挣钱难”的问题,二是解决老人“花钱难”的问题。
“挣钱难”容易理解,但“花钱难”让不少人产生疑问。“小王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自去年驻村以来,我们发现很多独居老人虽然享受各种政策,但因年老体衰,生活自理能力低,有钱没能力花,生活保障水平不高。”小王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芳介绍。
解决群众“挣钱难”,关乎群众稳定发展,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而解决老人“花钱难”,事关巩固提升他们的“两不愁”保障水平,显得尤为紧迫。去年以来,大同市聚焦农村老年人,特别是无人照料、生活困难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探索实施农村“颐养工程”,为他们提供多样化、针对性强的保障性养老服务,提升“两不愁”保障水平,从最薄弱环节筑牢夯实防止返贫致贫的底线。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瓜园村“关爱服务中心”内,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
聚焦巩固成果的基本点
在小王村,提起脱贫户王英山,村民都说老汉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日子过得很节俭。
但节俭,并不是王英山的本意。“过去钱难挣,现在钱难花。”今年92岁的王英山说,“到了这个年纪,钱也不是万能的。”算收入,王英山每个月有低保金、养老金、高龄补贴、土地流转费、退耕还林补贴等,加起来也有1000多元。但因年老体衰、腿脚不便,花钱倒成了件难事。
每当流动商贩的喇叭响起时,王英山就赶紧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往外挪。时间久了,好心的商贩总是多停留片刻,因为他知道自己售卖的馒头、方便面等,是这位老人的一日三餐。爱热闹的王英山现在也很少到村里文化广场上找那几个老伙计,一方面因为腿脚不便,更主要是身上的衣服自己没能力经常洗换,难免有味,怕人嫌弃。
王英山也有儿女,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儿女不孝顺,而是实在没办法。”王英山说,大女儿嫁得远,今年也将近70岁,目前卧病在床;二女儿前两年因病去世;儿子患有胃溃烂,还需要别人照顾。现在,老人还时常牵挂着孩子们,还想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看病。
小王村曾是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于2018年脱贫。2021年,杨芳作为新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用一周的时间,对全村基本情况摸了一次底,得出一个结论:小王村空心化、老龄化极为严重。
“小王村户籍人口417户890人,但实际常住人口只有120户232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45%。”杨芳说,全村像王英山这样的“两无”(无人照料、子女无赡养能力)老人及失能、半失能残疾人有18户22人。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小王村“关爱服务站”内,护理员正在为老人们洗衣服。
对于像王英山这样的老人来说,“两不愁”的保障水平,不能单靠收入来衡量,也不能单靠增加收入去提升。“这些群体生活能力弱,存折上的钱变不成一日三餐,也变不成干净暖和的衣服。”云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尚谦说,必须要把这些群体的困难作为硬骨头来啃,巩固他们的收入,拓展提升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
为此,云州区对全区农村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60周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生产生活、健康等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以高龄、特困、失能、残疾等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档案,并根据年龄、家庭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分类建档立卡,定期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区共统计出农村“两无”老人1096人。
这个数据,也引起了大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调研和研究发现,农村‘两无’老人也是全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的重点难点,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这部分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长龚孟建介绍,常规的帮扶措施已经难以解决农村“两无”老人的生活困难,大同市把农村养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探索实施农村“ 颐养工程”。
2021年下半年,大同市出台《农村“颐养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农村“两无”老人等极易返贫致贫的特殊群体,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用针对性养老服务解决他们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等难题。
“颐养工程”成为大同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举。相比于传统的农村养老工程,“颐养工程”服务对象更为聚焦。“服务对象针对60周岁及以上的无生活自理能力且子女无法照料或无赡养能力的特困人员、低保户、防止返贫监测户等,和7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等。”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志海介绍时,特别明确: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要以子女赡养为主,防止“颐养工程”福利化。
找准服务保障的发力点
3月12日,王英山早早起床,迎接一位特殊的“客人”。不一会儿,小王村村民白福芝,一手拎着饭盒,一手拎着包袱,来到王英山的家里。
打开饭盒,一碗小米粥、一碟凉菜、一个大包子;打开包袱,里面装着洗干净的衣物,那是前天从王英山家中拿走的几年未洗过的脏棉袄、脏被罩。
“赶紧趁热吃,手好点了吗?你要的药我给你带来了,一次一片,一天三次,饭后再吃。”说话间,白福芝从兜里掏出一瓶药。“吃完后把饭盒收好,我一会儿过来拿。”来不及寒暄,白福芝启动了电动三轮车,车厢里还有其他17户“两无”老人的早餐和洗干净的衣物等。
白福芝是小王村“关爱服务站”聘请的工作人员。2021年9月,小王村在村委会内成立该服务站,用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开发5个公益岗位,专门为村内18户 22位“两无”老人提供服务,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
走进服务站,刚刚结束早餐配送工作的厨房内正在准备午餐食材;洗衣室内两台洗衣机嗡嗡作响,旁边堆满了老人们待洗的衣物;两位工作人员拿起扫帚,正准备前往老人家去打扫卫生……老人不用出门,服务进到家门,这就是大同市“颐养工程”的“小王村模式”。
“按时吃上健康营养的饭菜,能够穿上干净暖和的衣物,屋内居住环境整洁有序,这些小事对于这些老人的生活来说都是所想所盼的大事。”杨芳说,服务站成立以来,服务内容紧紧围绕老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事、急事,用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今年春节,小王村脱贫户任建兵家终于迎来了拜年串门的村民。任建兵家里6口人,儿子儿媳智力存在障碍,两个孙子在读小学,任建兵虽然已经76岁了,但依然是家里的“顶梁柱”。脱贫攻坚期间,村里为其全家办理低保、残疾补贴等,全家收入近5万元。“虽然有钱,但自己年纪大了照顾不过来,吃的穿的也都不讲究,屋里脏兮兮、臭烘烘,村里人来了连坐的地方也没有。”任建兵说,自从村里办了“关爱服务站”后,一日三餐顿顿不落,两个孙子的个头也蹿了起来。屋内屋外干净整洁,今年春节,来串门的村民络绎不绝。
贴心的服务,切实改变着 “两无”老人们的生活面貌。翻开《大同市农村“颐养工程”实施方案》,里面明确了6项服务内容:助救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助洁服务、助购服务、助娱服务。“对于这些老人来说,送钱送物不如提供好服务。”谢志海介绍,帮就要帮到实处,帮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敬老恤孤仁政好;善养孝亲感党恩”。这副春联,是10余位居住在云州区瓜园村“关爱服务中心”的老人们自发找人写的。今年80多岁的郭翠花老人说,自从搬进中心,“铺的棉、盖的棉,天天就像过大年……”
与“小王村模式”不同,瓜园村把村委会闲置房屋改造成一个小型的“养老院”,全村10余位老人集中搬迁到“养老院”居住生活。“在这里能够为老人们提供餐饮、保洁等10项常规性服务。”尚谦介绍,“关爱服务中心”为老人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还与镇卫生院合作,邀请医生定期来给老人检查身体,老人们若突发疾病,“关爱服务中心”会紧急将其送往县级以上医院诊治。
虽然县城的养老院条件更好,但郭翠花更喜欢自己村里的“养老院”。“年纪大了哪儿都不想去,在这里住的都是乡里乡亲,想回家看看时抬脚就到,在这里更自由。”郭翠花说,在这里吃穿不愁,还有人照顾,每天和老姐妹们说说笑笑,简直像住进了“幸福院”。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志愿者到坊城新村“关爱服务中心”打扫卫生。
在实施“颐养工程”中,大同市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共确定了6种服务模式: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可安排入住集中供养机构,探索建立吸纳低保或低保边缘老年人入住集中供养机构的补贴制度;日间照料,对有一定自理能力、子女日间不便照顾的老年人,进行日间照料;定期巡访,组织队伍开展助医、送餐、保洁、救治、陪护等服务;结对帮扶,探索建立市县成熟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农村颐养服务站进行结对帮扶机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专业服务支持;邻里照护,发挥村级党员、先进模范、星级文明户示范作用,通过志愿服务、结对照护等方式对孤寡老人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对年龄较大、有入住意愿的非特困人员,可帮其联系社会养老机构吸纳入住……
“基层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模式,群众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服务。”谢志海介绍,无论何种模式,都要确保建成一个用好一个,让“颐养工程”真正成为大同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抓手。
把握持续运营的平衡点
瓜园村“关爱服务中心”在成立时,遇到一个难题:如何制定收费标准?
收费多了,老人们肯定不愿意搬进来;收费少了,护理员、厨师等工资有没有保障?“要知道,这些‘两无’老人之前大部分是贫困户,家里条件都不太好。”尚谦介绍,而实施“颐养工程”的村子之前大部分又是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收费少了关系到能否持续运营。
350元——这是瓜园村村“两委”多次开会研究、核算成本后定下的每月收费标准。相比于县城大型养老机构每月1000元以上的收费,瓜园村是有“底气”的。“从投入成本来说,“关爱服务中心”的场所是用之前闲置的村委会办公场所改建的;从运营成本来说,3名管理人员是用村级光伏收益设置的公益岗。”瓜园村“关爱服务中心”负责人仝计清说,些衣物由民政部门提供,综合算下来,350元是能够保障持续运营的,村集体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
350元,对入住的老人们也没有压力。“国家的政策好,我有低保、养老金,镇里发展黄花产业,我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也有收益,所以每月交350元生活费没啥压力,也不用给别人添负担。”老人闫映廷说,350元就能管吃管住管照顾,没有党和政府,哪有这样的好事!
在脱贫攻坚期间,大同市在贫困村大力发展光伏扶贫,让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以云州区为例,全区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达1.26万千瓦,让80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80.35万元。这为大同市实施“颐养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虽然要为22位老人送服务上门,但每年20多万元的村级光伏收益,让小王村“关爱服务站”每人每月的收费标准只有270元。“我们用村级光伏收益开发了5个养老公益岗,每个公益岗每月工资800元。”杨芳介绍,服务站最大的支出就是公益岗位的工资,村集体收入完全可以负担。
谢志海介绍,在资金筹措上共有6种方式,包括:落实农村养老机构省市县三级财政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政策;过渡期内,从市县衔接资金中列支一定比例一次性支持农村“颐养工程”;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用于农村养老工作,市级彩票对农村养老事业重点倾斜;村级可利用光伏收益设置养老服务公益岗和补贴颐养服务站运营费用;鼓励设立“孝养基金”,重点补贴村级颐养服务站;引导社会力量等投入农村养老服务事业。
为了控制运营成本而不降服务水平,云州区杨庄村村“两委”在建设运营“关爱服务中心”时,精打细算。
2022年3月12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关爱服务中心”的护理员正在给老人理发。
把“关爱服务中心”搬进村委会闲置的房屋内,接通村委会办公场所暖气管道实现一暖两用,由两位村“两委”干部担任护理员减少工资支出,同在一个院内的乡村医生让老人看病买药更方便……杨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润说,这样一来成本降下来了,但服务能力和水平却可以实现不降反增。
“同时,我们村有制作假花的传统,我们计划让入住‘关爱服务中心’的老人参与进来,不仅能让老人们活动活动手脚,增添一些乐趣,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赵国润说,现在村里老人们意愿很高,争相报名参加。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状况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期,补齐农村养老短板、解决老人老有所养的紧迫性更加突出。”龚孟建介绍,2022年大同市建设“颐养之家”50个,2023年推动“颐养之家”全覆盖,实现农村老年人达到应养尽养。“我们要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历史机遇,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努力让农村‘两无’老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龚孟建说。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07期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